
主顯節快樂……﹝?﹞
在香港教區及很多其他教區,主顯節被移到星期日。筆者其實不甚明白這有甚麼禮儀上、神學上,或牧民上的好處。反而,慶節的轉移往往帶來禮儀上及牧民上的困難。
主顯節本身應為 1月6日,小時候還未有互聯網的時候,在1月7日電視新聞就會在最後的一分鐘播放在東正教主流的地方例如俄羅斯慶祝主顯節。這是因為東方教會對主顯節的慶祝有時甚至蓋過了聖誕節。另一方面,甚至有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這類的非宗教歌曲在反映著主顯節在文化上的足印。﹝主顯節其實就在聖誕節後的12日﹞
根據現行法典 Can. 1246 Art. 1 ,除了每個主日之外,一年內共有十天必守慶日,而 Art. 2 則說明有關當局有權轉移到主日或免除「必守」的義務。
Can. 1246 §1. Sunday, on which by apostolic tradition the paschal mystery is celebrated, must be observed in the universal Church as the primordial holy day of obligation. The following days must also be observed: the Nativity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e Epiphany, the Ascension, the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 Holy Mary the Mother of God, her Immaculate Conception, her Assumption, Saint Joseph, Saint Peter and Saint Paul the Apostles, and All Saints.
§2. With the prior approval of the Apostolic See, however, the conference of bishops can suppress some of the holy days of obligation or transfer them to a Sunday.
筆者先集中於轉移慶日的話題。
香港教區 慣常移動的慶節如下:
- 主顯節 (本為1月6日) ﹝移動後亦同時影響主受洗節﹞
- 聖體聖血節 (本為五旬節後星期四)
- 升天節 (本為復活節後40天)
而其餘必守慶節則只剩下主日及聖誕節。
奇怪的東西出現了:Ascension Thursday 升天星期四變了在星期日,也使升天不再是復活節後40天,也破壞了聖神降臨九日敬禮的做法;為紀念聖週四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也變了在星期日。其實這種慶日轉移割裂了禮儀年曆和聖經、禮儀年曆和歷史的關係,使慶日的慶祝變成好像是一個隨機的日子,模糊了禮儀年曆的歷史根源。這種轉移是非常不理想的。
另外主顯節的轉移也削弱了天主教會跟東方教會、聖公會、路德會禮儀年曆的共通處,這種轉移也未免太忽視了基督徒合一 (Ecumenism) 的重要性。
有人說,這種轉移是為免讓教友,尤其是傳教區的教友,要在非假期到聖堂,引起負擔。這種說法是多餘的。首先,地方主教可以免除慶節「必守」的義務而保留它既有的日子,聖母無玷始胎 (12月8日) 就是一個好例子。另外如果教友真的因為他本身的情況而無法去聖堂,例如醫生全日在工作,或要留在家照顧老幼等等,這都不會導致大罪。
也有人說,這種轉移是讓教友能在星期日參與讓慶節。這種說法也是很奇怪的。為何我們堅持在冬至團年、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糭1、12月25慶祝聖誕、在結婚紀念日要特別的慶祝……這是因為 每個慶節的慶祝日子是有原因的,不是隨便訂的。 這不是因為這一天本身有任何特別,而是因為這種固定的規律最令人聯想起那特別日子的意義及這日子跟其他日子的關聯。一旦這種規律改變了,人便不能看出這日子的關聯。例如,當耶穌升天節改在星期天,那復活節跟升天節的40日間隔就消失了,那我們就可以問,為何要把升天節移後而不移前?既然聖經中40這數字都不再重要,那為何在復活節後馬上慶祝升天,再馬上慶祝聖神降臨……?這種「方便」教友的做法,真的能令教友確切地慶祝這些節日嗎?
最後筆者要提的是, 慶日的意思,就是要將我們在日常的規律中拉出來,放進另一個規律。 人類是很善忘的,但這「另一個規律」就讓我們看到基督的救贖在覆蓋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在這種日常生活的裂縫中,透過節日的慶祝看到天國的預像,提醒我們日常生活的流逝及我們真正應該期望的生命。 慶日的用意就是要打亂我們的日常,將我們的視線拉向天主。如果單純為了方便,那甚麼慶節都沒有意思了。
大家怎樣看?
- 好像吃得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