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樂山樂水

[讀者來函]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老神父是教會的寶物
[編者註:一名讀者願意分享他某次探訪一位修會老神父的經驗,當中他看到神父對救靈的重視。] 筆者與內子在新年時間去探望一位,雖已年過八十,仍未從他的工作崗位退下來的修會會士司鐸。本來打算只是一次普通的探訪,但卻又是另外一次獨特的體驗。 由於前往探望的當天是本月份首瞻禮六,特別敬禮耶穌聖心的彌撒。所以那天筆者到達該神父所在的小堂時,見到有很多年青人出出入入。但因為本身那小堂是某大學的宿舍,所以有很多年青學子進進出出本來是很平常的事。 但神父出來見到我們之後,他先抱歉地說要我們稍為等一下,因為他忘記了今天傍晚會有聖心彌撒,之前他要聽告解。他沒有更改見面時間,然而他抱歉地說要我們稍後耐心等待一下,為我和內子當然是沒有問題。並且我們亦趁此機會入去小堂先向耶穌先作祈禱。
《樂山樂水》的原則 + 回應林鄭月娥宣稱信仰不影響其政治決定的聲明
背景 # 據 報道: 林鄭月娥今日 [註:2017年2月3日] 接受商台節目《人民大道中》訪問,被問及一旦當選,香港會否啟動婚姻法。林鄭回應指,自己是相當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會不斷提醒自己,不會用信仰決定政府政策立場。 # 網誌的責任 # 有好些教友說:「我們不必有立場呀!因為在教會內的立場很多,不必再說重覆的東西呀!」本來如果是個人名義的話而沒有立場,倒沒有人能投訴甚麼。 但如果是以「天主教」名義寫作的話,網誌作者或編輯就有道義責任表達天主教會的立場 (或聲明某文章和教會訓導相異),否則的話便很容易使天主教會的訓導模糊了。這對信友或教外人都是缺乏愛德的,一如已故的美國總主教 Fulton Sheen 說: 「在美國少於一百人憎恨羅馬天主教會,但數百萬人在憎恨一個他們 以為 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誤解。」 “Not a hund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t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ut millions hate what they mistakenly think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s” 作為教友,我們有責任宣講天主教信仰的真理,一於基督的勸喻:
教宗本篤十六世給羅馬教廷的2005年聖誕賀詞 (二)
我們在這裡將繼續研讀教宗本篤十六世於 2005年給教廷成員的聖誕講辭。在 上文,我們已一起看了教宗講及關聖體及朝拜的課題。 今次我們開始進入了這篇講詞的精華:教宗本篤集中於我們該如何理解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正正是這裡談及的內容,使這篇講詞為本篤整個的教宗任期 (pontificate) 建立了建礎。我的 重點 和[筆記]。 [繼 上文] 我希望反省的今年最後的一件事情是,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閉幕40周年的慶祝。這回憶提出一個問題:這大公會議的結果是甚麼?它有被良好地接納嗎? 在承認大公會議的前題下,甚麼是做得好的而甚麼是不足或做錯了的? 有甚麼還未做嗎?沒有人能否認在教會大部分地方,大公會議的推行都有點困難,都不希望就如一個偉大的教會聖師聖巴西略在尼西亞大公會議後所,形容那數年間所發生的情況:聖巴西略將教會的情況比喻為在黑暗中風暴的一場海軍戰事,這樣說:「互不同意的刺耳呼聲此起彼落,那聽不明白的耳語、沒有停止的爭吵發出令人混亂的嘈音差不多充斥著整個教會,以那些多餘的或錯誤的誤導著信仰的正確教義……」( De Spiritu Sancto, XXX, 77; PG 32, 213 A; SCh 17 ff., p.524) [到了今天,我們不應存有幻想:梵蒂岡第二大公會議並沒有被完整地執行。或者就如十一年後 薩拉樞機所說,我們還未見到大公會議所預期的果實。] 我們不想將這戲劇性的描述套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的那段時間,但的確在那時間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值得反思。 這問題出現了:為甚麼在教會的大部分地方執行大公會議都這樣困難? 那就要在乎正確理解大公會議的方法——或如我們今天會說的——就是它的詮釋法 (hermeneutics),就是去理解及應用它的正確鑰匙。 執行大公會議的困難在於, 事實上,有兩種相反的詮釋法,它們對立而彼此爭論。一種導致混亂,而另一種,靜默的,卻越變得可見,並不斷結出果實。[如何理解大公會議將成為我們如何執行它的基礎。錯誤的理解只會導致錯誤的執行,使信友混亂,聖召下降,教會失去她的活力。]
[圖片故事] Merry Christmas!
《樂山樂水》祝各位聖誕快樂!
聖人介紹:ST. GERARD MAJELLA (聖哲拉‧馬則 / 聖吉拉‧瑪奇拉)母親和孕婦的主保
好久也沒見筆者的文章吧。嘿嘿,但〈 超簡易焗多春魚〉的食譜點擊率還是很高呢。是的,筆者這陣子真的忙得團團轉,身體家庭健康工作學業靈修也快失衡了。在將臨期收到友人的祝福,就好好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神父主保論神父職務的尊貴
讓我們在這將臨期感謝神父。 關於神父職務的尊貴,聖若望.維雅納是這樣說的: 如果我見到一個神父及一個天使,我會先向神父致敬,然後才向天使致敬。天使是天主的朋友;但神父卻有著祂的品位。聖德肋撒親吻神父經過的地方。當你看到一個神父時,你應說:「就是他使我成為天主的子女,並藉神聖洗禮為我開啟天堂之門;是他在我犯罪後潔淨我;是他給我靈魂的滋潤。」見到聖堂的高塔,你可能說:「甚麼在那個地方?」「我們的主的聖體。」「為何祂在那裡?」「因為曾有一個神父在那裡,並獻過彌撒聖祭。」 在聖若望維雅納的眼中,神父竟然比天使更為尊貴!我們看神父時,又能否看出他們職務的崇高價值?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基督君王——普世的君王
這幾天香港受人大釋法所困擾,另一方面美國的天主教會也在面對當地總統選舉的議題。在政法、法治及民生議題中,不少人都感到不安及對不敢對將來有期望。 但適逢禮儀年曆最末段,教會慶祝「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耶穌不僅僅是教會的君王,祂是普世的君王。祂是君王,對信友或非信友而言,祂也是君王。祂的王權不局限於教會,而且也伸展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地震中的本篤會士——聖本篤大殿被毁
早前 介紹 過意大利中部 Norcia ,即聖本篤誕生地,有一群本篤會士被地震打擊。 日前再一次的地震將那孕育聖本篤靈修的聖本篤大殿摧毀了。請大家為他們 捐款 及祈禱。 Norica 的本篤會士在大殿被毁後則搬到附近的山上,連帶早前暫搬到另一本篤會修院的修士都回來了。他們 表示,他們不願意離開這個小鎮,準備跟本地人一起重建 Norcia 以及聖本篤大殿。
[預告] 還記得上次跟神父說「謝謝」是何年何日?
還記得上次跟神父說「謝謝」是何年何日?敬請密切留意二零一六年的將臨期行動:感謝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