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andwater
續論另一篇「信住先!」的文章
同性戀行為道德上錯誤,是因為它違反了性在人性中的目標。而同性戀傾向,像所有其他人性的軟弱一樣,本身並非道德錯誤,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鼓勵。其中一個例子是,我們包容有酗酒傾向的人,是應該幫助他們擺脫這傾向,還是讓他們醉酒駕駛。
有關於同性戀問題,最近 Ignatius Press 出版了一本有關同性戀運動近代史的書《Making Gay Okay》,作者 Robert Reilly 只取用倫理道德及法律的原則,解釋同性戀運動在近年在美國社會如何破壞家庭及社會制度。Reilly 不利用天主教教理是因為 1.) 證明同性戀性行為及其推廣是道德上錯誤,這是所有信仰的人都合用的,及 2.) 同性戀性行為的錯誤是 pre-religious 的,就是宗教前問題,不需要神律,只需用自然律則可解答。
如果大家有留意, 天亞社中文網 一向取態左傾,著重主流社會意見多於教理及教會傳統。近日刊登了一篇作者自稱是「香港一位天主教徒」,名為「雷孟」的 文章。這一篇同樣是要我們對同性戀運動取採「信住先!」的態度。
[圖片故事] 主日講道
圖為張志誠神父於2014年11月16日主日彌撒中講道。
天主教大專聯會曙暉專題的錯誤
大學時代的時候對天主教大專聯會沒有甚麼好感,原因是因為覺得它定位不清,推廣社會公義的時候注重「社會意見」多於公義。近日看到他們的主席的 一篇文章,更加感到他們對主義及社會情況認知頗為膚淺及受世俗傳媒影響。
私下啟示
今天看到,原來早兩天主教公署出了一份 通告,有關私人啟示的資訊。內容提到一位名為「神聖慈悲瑪利亞」的人聲稱有私下啟示云云。
講舊史:德國世青的Pater noster
筆者於2005年參加了的 普世青年節 前往德國科隆,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特來朝拜祂」﹝瑪2:2﹞。碰巧當年年初拉辛格樞機被選為教宗,在教宗故鄉之地參與世青又有另一層意義。第一次參加這些大型的國際教友活動,自然是十分興奮,尤其是可以和其他國家的青年教友一起祈禱、避靜、分享信仰,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新頌恩的「亞孟」及「Amen」
說是新頌恩帶來困惑可能有一點點誇張,但我也不知道如何說。
事源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在 2011 年出版了新版本的頌恩信友歌集。其中有一個改動就是,歌集的編輯將「亞肋路亞」改為「Alleluia」及「亞孟」改為「Amen」。前者對教友影響不大,因為無論是誦讀或唱的時候,從來都不是跟從粵音的「亞.助.路.亞」,而是跟拉丁拼文法讀或唱 Alleluia。然而更改「亞孟」為「Amen」則帶出一個問題:怎樣讀?
柏克樞機被貶職
雖然傳聞在十月的特殊主教會議前已經流出,而柏克樞機自己亦在一次訪問中表示聽到有關傳聞,但早兩天,教宗方濟各正式將柏克樞機調離梵蒂岡法院,到一個以往主要給退休樞機的職位:Patron of the 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
梵二文獻及精神
只我由開始對教會禮儀及歷史有興趣開始,久不久便聽到有人說,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下稱梵二﹞說拉丁文已不再用了,全部只用本地話,這就是梵二精神。唔,這是很明顯的,因為別人說從前的彌撒用拉丁文,而我每周參與的彌撒都是中文的。
到了高中,在我應該要讀書溫習準備高考時,我總喜歡做些對考試毫無幫助的事。除了打機外,其中一個就是真的看看梵二文獻。例如梵二怎樣說拉丁文及本地話。畢竟「禮儀本地化」是一個大課題。這樣我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信則有,不信則無?
早前,李慧琼議員就「雨傘運動」受外國勢力介入,她回應說:「相信就看到證據,唔相信就生安白做。」先不論李慧琼議員的用心是甚麼,筆者對她一點興趣也沒有,也不認為需要認真對待她。只是她提出這種「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態度在不少教友當中都頗為常見,其實這種宗教態度是非常有問題的。
[圖片故事] 領聖體
圖為筆者婚禮彌撒中,輔祭於祭台前準備領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