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mountainandwater

教宗思道五世遣責墮胎惡行
墮胎不是個當代社會才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不少古文明社會已出現。基督徒由一開始已遣責這般惡行,認為這是違反第五誡中的其中最嚴重的罪惡之一。
真福保祿六世:魔鬼的尾巴正在瓦解公教世界
[getty src=“141567799” width=“594” height=“393” tld=“com”]
個人短記:家庭玫瑰經
兒子早一段時間已嚷着要唸整串五端玫瑰經。 事緣是兒子的代父早前送給了兒子一條短的玫瑰鏈,只有一端的那一種。兒子對此十分興奮。我想是因為他在祈禱的時候不知道做甚麼好,現在祈禱時,除了口頭唸禱文之餘,他的手終於有所寄托。 那時,晚上家庭祈禱便變為唸一端的玫瑰經。很快兒子便發現爸爸媽媽拿着的玫瑰鏈長得多了!他便發現原來平日唸的玫瑰經是濃縮版!起初兒子只是想拿着這條長的玫瑰鏈唸,但不久,他便不甘於只是用這條玫瑰鏈的一部分:他要唸整串的玫瑰經,他要給聖母整串玫瑰花環。
教會內的罪過
教會本身是聖的,因為她是基督的肢體;但同時她是罪人的教會,絕大部分的信友都在成聖的路途上,還是不斷的犯罪。不但是平信徒會犯罪,修道人和神職都可以犯罪。 事實上,魔鬼更喜歡使修道人跌倒,因為這樣,牠能使更多的人對教會失望,使更多的信友跌倒。 魔鬼是這樣想,但我們呢?我們要相信耶穌的許諾:「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竇福音 16:18) 耶穌沒有許諾所有修道人都不會犯罪,但祂卻許諾魔鬼不能勝過教會。 首先,我們要永遠記着:「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 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馬書 5:8) 既然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已因為愛,而為我們死了。我們必須相信祂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
英國作曲家麥美倫爵士放棄禮儀音樂
看到一篇花邊報道,但對熱愛音樂的信友來說是個令人悲哀的消息。 英國作曲家兼指揮 麥美倫爵士 (Sir James Macmillan) 在最近的一篇 文章 說,他放棄再寫禮儀音樂。他說: This has sometimes led to tensions. The professionalising of music in church is sometimes regarded with suspicion by clerics and laypeople dedicated to the “modernising” and “democratisation” of religious idea and practice, nervous of the alienating resonances of old-fashioned, hierarchical “elitism”. The churches went through their 1960s revolutions too, and in some things these were necessary and liberating. The musical fallout from these has been problematic, though, especially to those involved in maintaining high standards. This has been especially dire in the Catholic Church, where deliberately misapplied readings of “the spirit of Vatican II” has turned much of the musical practice in liturgy into a pitiful laughing stock. Anglicans will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too — those aisle-dancing and numbskull jogging for Jesus choruses, maudlin sentimental dirges, faux American folk music and cod-Celticness. The American musicologist Thomas Day described this kind of liturgy as “a diet of romantic marshmallows indigestibly combined with stuff that grabs you by the scruff of the neck and shakes you into submission with its social message”. 大意就是說,一些志於「現代化」及「民主化」宗教理念及習俗的神職及平信徒,對教會內的專業化音樂抱有質疑態度,認為這是古舊的精英主義。這在公教尤其嚴重,因為按「梵二精神」的錯誤閱讀使很多地方的音樂變得「可憐可笑」。
故事、人生、信仰培育
日前聽了一個關於小童閱讀的講座,講者談及她認為如何作親子閱讀,以及選擇好的繪本圖書。當中講者表示,好的繪本圖書應幫助小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亦能讓他們學習現實。另一方面講者亦表示,我們不必太擔心小孩子能否「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 兒童文學本身是由成人寫作,他們寫作時都放進了他們的人生經驗。 小孩讀者看到故事的趣味,而成人則更能看到故事中的各種人生苦澀甘甜。小孩子看到魔法的奇妙,角色探險的刺激;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起跌。 我們不必期望小孩子看到故事中多個層次的意義,因為這需要的不是成人的解釋,而是人生的歷練。小孩子經歷了多些事情,就自然明白。 兒童文學如是,基督徒的人生亦然。
好牧者離去的反思
過去的兩三個月,香港教區中不少堂區都有神父職務的 調動。不少教友也因為要和一些相熟分開而感到傷感。的確,天主容許我們要面對各種生命的挑戰,而有時這些挑戰來得十分突然,令我們有點招架不住。我們很多時都對天主的安排感到疑惑,尤其是對教會中的各種事情看不清天主的計劃。 事實上,教宗退位、 樞機過身、主教退休、神父調職,這些事情都令我們會手足無躁,有時令我詢問天主:「為何要由我們當中帶走這樣好的牧者呢?」
祝讀者光榮十字架節快樂有福!
“unde mors oriebátur, inde vita resúrgeret” –Praefatio de Sancta Cruce 「死亡從何處發生,生命也從何處復甦」–聖十架頌謝詞
Cardinal Caffarra - RIP
昨夜知道了 Cardinal Caffarra 過世了,終年79歲。 凡諸信者靈魂,賴天主仁慈,息止安所。 In paradísum dedúcant te ángeli: in tuo advéntu suscípiant te mártyres,Et perdúcant te in civitátem sanctam Jerúsalem. Chorus angelórum te suscípiat, et cum Lázaro quondam páupere. 樞機本名 Carlo Caffarra,於 1938年6月1日出生於意大利北部的菲登扎 (Fidenza)。1961年7月2日被祝聖為神父,先成為修院教授,後來被召參與聖座的神學委員會,負責向教宗給予神學意見。 聖若望保祿二世親自選了他作「若望保祿二世婚姻及家庭學院」 (John Paul II Institute for Studies on Marriage & Family) 的創院主席。
教宗上電視
教宗良十三世 (Leo XIII) 是第一個被拍攝影片的教宗。良教宗生於1810年3月,1837年除夕成為神父,1843年2月成為主教,1878年2月20日被選為伯多祿的繼任人,成為第256任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