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彌撒無論是本身的經文,或是神父的講道都很有意思。
集禱經 #

Orémus.
Omnípotens sempitérne Deus, qui, abundántia pietátis tuæ, et mérita súpplicum excédis et vota: effúnde super nos misericórdiam tuam; ut dimíttas quæ consciéntia métuit, et adícias quod orátio non præsúmit.
Per Dóminum nostrum Iesum Christum, Fílium tuum: qui tecum vivit et regnat in unitáte Spíritus Sancti Deus, per ómnia sǽcula sæculórum.
℟. Amen.
請眾同禱
全能永生的天主,祢豐盈的仁愛,常賜予卑微求恩者超乎所當得,甚至逾其所望;求祢在我們身上傾注慈恩,寬赦我們良心上恐懼不安的罪過;並賜下我們所不敢奢望的恩惠。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祢的聖子: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至於無窮之世。 應:亞孟
今天的集禱經的意義非常深厚,當中提到天主的恩惠 / 仁慈 (misericordia)。在今天的集禱經,我們渴求天主的仁慈能夠有兩個效果。
首先禱文提到我們的「良心」 (conscientia)。甚麼是「良心」呢?《天主教教理》引述即將被立為聖師的聖約翰.亨利.紐曼樞機的講道:
良心是我們心靈的法律,但超越我們的心靈,對我們發號施令,指示責任和職務,恐懼和希望……良心是自然界中,一如恩寵界中的那位傳訊者,透過面紗向我們發言,教導我們,帶領我們。良心是基督所有代表中的第一位代表。﹝《天主教教理》n. 1778﹞
然而,當代社會經常將「良心」誤以為是「做了一件事情會否不舒服」,所以如果只要我的良心不譴責我,我做甚麼事情也是正確的。然而,這不是「良心」。拉丁文中,良心 conscientia 是 con- 和 scientia 組成: con- 解作「帶有」、scientia 解作「知識」,也就是英文中「科學」 science 一詞的由來﹝但拉丁文中 scientia 的意義比「科學」廣得多﹞;即是說,「良心」的判斷是基於知識、基於學習而來,而不是單純的感覺。《天主教教理》有繼續解釋「良心」需要我們持續的培育、要以天主的法律為依歸,而人的過犯及罪惡是會影響「良心」的判斷,使「良心」誤判善惡。
回到禱文本身。教會的這段禱文提到 quae conscientia metuit 「良心上恐懼不安的」,就是我們自己所犯過的罪過。良心之所以會懼怕就正正是因為正直的良心給我們提示,已令我們清楚看到自己罪惡的可怕。然而我們的禱文正正是求天主以祂的仁慈寬恕我們的罪過。
下半句提到 quod orátio non præsúmit 「所不敢奢望的」。無論我們自身的罪過或大或小,如果我們明認我們與天主之間的角色,我們就會看得到天主的偉大和我們的微不足道。以人性的角度,我們的一切都已是由天主而來,祂已給我們許諾救贖,仿佛我們再多求就是貪得無厭。然而,教會禱文亦在為我們作大膽的祈求,願天主不單單以義德來看我們,因為如果單講公義我們甚麼也不值得;但教會求天主以祂的仁慈對待我們,連我們不敢在祈禱中提求的事情都賜給我們。
福音 #
今天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第7章:

耶穌又從提洛境內出來,經過漆冬,向著加里肋亞海,到了十城區中心地帶。有人給他帶來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求他給他覆手。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裏,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 舌結也解了, 說話也清楚了。耶穌遂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但他越囑咐他們,他們便越發宣傳;人都不勝驚奇說:「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聾子聽見,叫啞吧說話。」 ﹝馬爾谷福音 7: 31-37﹞
福音中,這個又聾又啞的人被開了耳朵及嘴巴,代表人能夠聆聽天主的話,及宣揚天主的福音。
神父在講道中提到,「厄法達」這個詞語是亞拉美文,是耶穌當時行奇蹟時說的話。這個字是整個奇蹟的重心之一,使到聖史馬爾谷在記載這段事蹟時,要把這個詞語直接以原文記下來,是福音少數記載耶穌原文的例子之一。教會深深明白這個詞語的重要性,所以在洗禮中,教會也要神父向準備接受洗禮的人說:「厄法達」。神父表示,這正正代表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要聆聽天主的說話。
筆者註:傳統羅馬禮的洗禮比新禮豐富得多,其中一段神父會把手指放在受洗者的耳朵及鼻孔上,說:「厄法達」,正正就是代表這個意義。

作為本篤會修院院長,神父也提到在一般情況下,修院很少考慮35歲以上的尋道者進入修院。他提到雖然他曾見過有人是90多歲才進入本篤會作隱修士,但多數來說,人過了35歲就會建立了很多既有的習慣和想法。這些想法很多時和隱修院的生活會有不協調的地方。他提到,其實無論是作為一個本篤會士,甚至一個基督徒,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有彈性。有彈性的意思是我們要開放自己去接受天主的法規,讓自己能夠順着天主的旨意生活。
神父提到在英語世界,近年出現了一個詞語 cafeteria Catholic ,直譯就是「飯堂教友」,但可能譯作「自助餐教友」就更為貼切。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一些教友面對整個天主教信仰的教理及道德訓導,他們好像在自助餐中只選助自己喜歡的、方便自己的教理及道德去跟隨,而忽視其餘的訓導,就好像我們去自助餐只是拿生蠔而忽視薯仔沙律一樣。基督徒生活的彈性不是指我們可以隨便改變信理,而是我們能夠使自己有彈性,隨時改變自己,以跟隨天主的訓導。我們的彈性是為了配合天主、我們的開放是對天主的法律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