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來函分享在替小孩子找天主教幼稚園入讀時遇到不少難關,不知道大家有何看法?編者對香港天主教幼稚園收生及其他制度不太熟識,如果有這方面的專家不妨留言分享
編者註:於香港的教育制度,幼稚園不屬於義務教育。因此,屬於義務教育的教會小學收生時,同信仰的入學兒童會有「宗教分」,使他們比較大機會入讀同信仰的小學。但幼稚園並無此機制,各自設立自己的收生機制。以編者經驗,某些天主教幼稚園如果和堂區有關聯,當區的教友學童可能會有優先,但這都可能只屬個別學校政策。
編者認為由幼稚園到大學的角色不一樣,學生宗教背景於收生準則的比例有所不同十分正常。但這個情況絕對就值得我們反思:「教會為何要辦學?」
本人於公教家庭長大,一出生亦已領洗,一直按禮規參與彌撒,亦間中有參與堂區服務。本人婚後,育有一子,小兒於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尾出世,剛滿兩歲,為坊間俗稱之細B。
因為我們一直虔誠奉教,亦實踐婚時對教會之承諾,所以希望為小兒報讀天主教幼稚園,過程中卻發現三大問題;當我向相熟一起成長的年輕教友傾談時,竟然發現不是單一個別事件。
1.教區幼稚園欠缺於堂區宣傳
因居住區域於港島東區,我們都曾考慮過天主教海星幼稚園,而該教區幼稚園於2024年,亦只有16人畢業,家長對該幼稚園欠缺認識、印象、口碑。
我們曾於該校網站搜尋資訊,所得甚少,只知道有全日班、有校車而已。所以我們最後都沒有考慮此學校。
如果學校能主動到其區域,港島東區之堂區,主動宣傳,讓家長了解,相信對收生有幫助。特別是人口少子化的情況下,西灣河、康怡、太古城仍然是新家庭熱門集中之社區,而上述屋苑正是聖十字架堂的轄區,但我於堂區完全未見有關天主教海星幼稚園之宣傳。
2.教區幼稚園收生準則不以接受教友為先
本人於是報讀教區另一間幼稚園,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因家庭經濟環境,未能負擔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學費)
聖瑪加利大幼稚園,口碑良好,亦被坊間稱為「星二代」幼稚園。家長為了子女能入讀該校,要讓剛滿兩歲之小朋友報讀幼稚園面試班,或讓細B遲一年滿三歲,才去報讀該校。
當然,小兒是細B,剛滿兩歲,即使是已領洗之天主教教友,一直參與彌撒,但在世俗準則面前,不夠精英,不是最聰明的小朋友,未能雀屏中選。
而這現象,正正帶出第三個問題:
3.教區幼稚園辦學的目的是什麼
有曾報讀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幼稚園之教友,未能錄取,探固中之原因,「佢哋要揀叻嘅小朋友,教友都唔收。」小兒亦之後經此教友介紹,報讀太古城一幼稚園,其實本人亦對聖瑪加利大幼稚園之取錄,未有太高期望。
有教友表達,聖保祿幼兒園,「八月後出生之小朋友,唔會收。」
有另一位教友之女兒,與小兒同歲,於十二月頭出生,見此情況,即讓女兒遲一年,希望以超大B身份,報讀幼稚園。
以上全是我們教友家長的實質面對的情況,此情況亦令部分年輕教友夫婦,慎重考慮生育的問題;甚至有人以我們的遭遇,更加堅持教友婚後不生育。
到底教會辦學之目的,是一方面牧養自己的子民,一方面福傳;還是只想追求培養精英?
根據《天主教教理》家庭部分:父母有本份,盡其所能,選擇那些更能協助自己克盡基督徒教育職務的學校。
試問現在天主教的幼稚園有幫助教友,完善我們的職份嗎?
現今社會鼓吹所謂「贏在起跑線」,那麼天主教的幼稚園,辦學實際情況,是附和此說法,還是仍可以有機會關顧細B學生?
耶穌說:「你們讓小孩子來罷!不要阻止他們到我跟前來,因為天國正屬於這樣的人。」(瑪竇福音 19:14)
老實說,有此經歷後,我們都對天主教幼稚園,有負面的感覺。因為我們實在看不到耶穌那份「容孩近我」的愛,甚至感到我們自己是「無牧的羊」。
小朋友的教育配套問題,完全影響夫婦是否生育。如果連教友夫婦都不再生育,這是教會、社會樂見之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