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韓國電視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讓媽媽和孩子被中間的「視覺懸崖」分隔著,天各一方,看看孩子面對著開心笑的媽媽,和木無表情的黑面媽媽的反應。孩子在那個情況可以無視眼前的障礙,克服恐懼,勇往直前呢?
這個小實驗,正好反映母親的情緒對子女是如何重要。縱然女性在社會的角色在人類發展史中有很大的變化,隨著教育的普及不同所謂「平等」的新思潮影響,女性從只要料理家庭事務變成需兼顧身兼數職的超人。在職場打拚不再是男生的專利,加上現代主義對個人享樂的追求,和崇上「獨立財政」,彷彿誰能有更強的賺錢能力誰就更易得權勢。在這個視錢財、名譽地位、權勢為目標的現在社會,「女強人」的角色彷彿比「家庭主婦」更有吸引力。試問問中小學女生未來的理想或「我的志願」是什麼,大概「家庭主婦」必定在眾多選擇之末或以外。大多人也視這為「讀唔成書」,沒有賺錢能力的標記。但可有想過,縱使社會不斷變遷,人類的天性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改變。母親的關顧和懷抱,不論是為從前在原始森林出世的嬰孩,或是現代配有高科技器材的醫院內出生的嬰孩,均是非常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
非常不幸地, 現代人往往在現代功利主義下,嚴重地低估了母子相處的價值。 要是把「家庭」當作「公司」搬管理,雖然生小孩暫還不能「外判」,但在衡量家庭各成員的工作和賺錢能力時,養育小孩就彷彿「外判」了給外籍家傭或各退休長老了。(註:這裡並非「堅離地」去嘲諷任何人,不竟這是香港社會普遍的現象,筆者也是在職媽媽呢?!) 在現代主義的思潮下,現代的女性或母親不少已在繁重的現代生活中失去母性或女性的特質。 現代主義反駁那是對女生的性別定型(stereotype ),堅決否定「女性」的特質並崇上個人無性別的「獨特性」;否定科學中男女與生倶來的不同。很荒謬吧!就連小孩子也明白男女本質的不同時,成人卻嘗試以學術或社會學等否定男和女的獨特性。
特別為一些學歷高和事業發展得很強的女性,往往會過份著重其工作而忽略並嚴重低估其自身與子女相處的重要性,很有可能地未能好好協調自己在家庭應有的自然角色和在社會角色間的矛盾。她們彷彿輕易地放棄母親的義務(如照顧孩子飲食,陪伴小孩玩耍、說故事或閒聊等),為的是達成一些眼前的利益(如經常加班或出差以換取升職加薪的機會)。要是孩子在幼年時缺乏母愛,和父母豐富的語言交流,其生命中的潛能亦可能因此而無發發揮。
天主教教理第2223條。 父母是教育子女的最先負責人。為表現出這個責任,他們首先為子女創立一個家,溫柔、寬恕、尊敬、忠實和無私的服務便是家規。家是培育德行的適當場所。 德行的培育要求學習自我的克制、健全的判斷、作自我的主人,這些都是真正自由的條件。父母應該教導子女使「身體和本能的層面隸屬於內心和屬靈的層面」。 給自己的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是父母一個重大的職責。 父母在子女面前能夠承認自己的過錯,就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和糾正自己的子女。「疼愛自己兒子的,應當時常鞭策他,訓導自己兒子的,必會因他而得幸福」(德30:1-2)。「你們作父母的,不要惹你們的子女發怒;但要用主的規範和訓誡,教養他們」(弗 6:4)。
自覺得現代對女性的要求很過份嗎?不單要「入得廚房,出得廳堂」,還要在外事業有成,賺錢養家。權利愈多,責任和義務也自然愈來愈多,但妳有否想過,那天主希望你為衪作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