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個星期,筆者參與慈幼會張心銳神父的主日彌撒。張神父的講道非常有意思,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當天的福音是耶穌的天國比喻,家主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邀請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
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上閒立著,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做了。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著?他們對他說: 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到了晚上, 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他們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
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 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拿你的走吧! 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 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瑪竇福音 20:1-16)
張神父指出,抱怨家主的工人是在以「人的公義」去看事情,所以他認為有能力的人、工作得多的人就要得到報酬;但這比喻中的主人是以「天主的慷慨」去對待所有工人。天主看的不是每個人各自的能力:有沒有學位、是否特別能幹,而是看每個人是否有需要。每個工人都有家庭,都需要一個「德納」的錢來養家餬口,所以祂不管他們甚麼事候來工作,祂都給每個工人他們 所需要的一個「德納」。
張神父說他在寄宿學校工作,每晚要照顧超過 100 個青年人的晚飯。青年要輔流作「桌長」負責每張飯桌的一切事宜。他教導這些青年, 口頭禪要是「等我黎!」,粗口就是「唔關我事!」。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地方需要清潔的時候……他們要說:「等我黎!」,要主動解決事情;而不可以一句「唔關我事!」就置身事外。
按「人的公義」,誰造成了問題就應該自己處理。別人「幫手是人情,不幫是道理」。然而張神父提醒我們應效法「天主的慷慨」做事,無論事情和自己是否有關,只要別人有需要,就要「等我黎!」,主動提出幫忙。
各位讀者有沒有聽到好的講道可以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