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前文( 第零篇、 第一篇、 第二篇)的討論。筆者相信大部分讀者都不反對教會對聖藝的支持,但重點是,正如筆者在第一篇已提出的,就是在財富運用的考慮。筆者現在討論的,是以香港或其它相似的背景作討論(討論的背景已在 第一篇 提出了),故此雖然大 原則是通用的,實際應用則需考慮各教會實際背景。
筆者認為有一個概念必須要考慮清楚的就是教會的本質及首要行動:就是為了宣揚基督的福音。就如瑪竇福音廿八章所記載:
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福傳是教會的首要使命,人靈的得救是最為要緊。正如教宗方濟各在一次 講道 中提醒,教會如果不宣講耶穌,就會淪為一所 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即非政府組織,或志願組織),這是甚麼意思?這是說教會做任何事,都要將傳教的使命在茲念茲。如果教會忘記了福傳的使命,忘記宣講耶穌,她便不能滿全教會的角色。
教會需要關顧窮人,而教會應該要比 NGO 優勝的地方就是教會除了照顧窮人物質及心理需要外,教會還要關注靈性的貧窮。 甚麽是靈性的貧窮?就是不認識天主,看不清現世生命的意義在於永恆的生命。靈性的貧窮就像近視一樣,使人只看到眼前的東西而看不到更長遠的事,他們的目光被錢、利益所佔據。有錢的覺得自己是「人生勝利組」,沒有錢的認為自己現在的人生沒有意義,必須以獲得多利益為唯一目標。有著這種靈性的貧窮,無論是有錢或沒有錢的人都不能得到喜樂。
這不是說教會不應以物質幫助窮人,筆者也非常贊同教會的慈善工作,例如各地的 soup kitchen 、明愛、各個修會……但同時教會需要留意如何在物質以外幫助窮人。其中一樣事情改善靈性的貧窮就是聖藝及禮儀。
禮儀的特點就是它的垂直向度:禮儀強調天主與人的關係,著眼在於永恆的天國。在這種向度下,窮人和富人的分別消失了。在天主面前沒有窮富之分,只有善惡的分別;每人的背景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各人的終向是永生還是永死。
聖藝也是一樣。聖藝要表達的正正也是肉眼表達不了的超性現實,無論藝術的主題是舊約部分的救恩、基督的行蹟、還是宗徒聖人的事蹟,還都不是為了「教會的敬禮、教友的薰陶與虔誠,以及他們的宗教教育」1。回應藝術的,是人的心。高雅的藝術品叫人認識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美,喚醒人心對永恆的渴求。這和人的財富多少無關,反而很多時內心被財富佔據了的人才更加不能感到藝術的美。透過藝術 (當然同時也透過音樂、文學、知識等等) ,不少人能夠在將人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世界美的一面。對很多人來說,不同形式的聖藝 (聖樂也如是) 就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放下包袱的地方。

不知道大家會否留意到在平日沒有活動的時間, 總有人到聖堂祈禱、流淚、痛哭。他們需要一個獨處的時間,但這獨處的時間他們是需要一個特殊的地方, 需要看到十字架上慈悲的耶穌、打開雙手接納世界的聖母、堅定望著天國的殉道聖人、勸勉人不要灰心勉力悔改的聖人聖女……在聖堂痛哭的人有時不希望別人來打擾,但他們需要一個能夠提供安慰的環境去讓他們祈禱,而空洞洞的禮堂並不能提供環境讓人祈禱。
正正如此, 教會花資源在聖藝、建築、祭衣、禮儀並不是浪費,而是滿足所有人,尤其是窮人,對美的渴求。有錢人很容易便能夠在自己的家裡打扮的美輪美奐(這對於憑符合公義途徑賺取財富的人並無不妥),但窮人並不能夠輕易地這樣做。 於是教堂作為所有人都能進入的地方,禮儀作為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時間,教會花資源在這些地方其實也是以非物質方式幫助窮人。
筆者想提的一個例子是 Institute of Christ the King Sovereign Priest (ICRSS) 這個修會。這個修會成立於1990 年,是一個非常年輕的修會,現在還未夠25年歷史。ICRSS 只以羅馬禮特殊形式(即傳統羅馬禮)舉行禮儀,但最有趣的地方是,在很多人眼中這樣繁複的禮儀,竟被一個在非洲西部國家加蓬 (Gabon)所誕生的修會採用。
為甚麼一個在西非的一個窮國的修會會採用這樣繁複的禮儀,而這樣的修會竟然能夠欣欣向榮地發展?2這是每個修會都要考慮的問題,尤其是相對於一些較長歷史的修會,如巴黎外方傳教會 (M.E.P.)的神父數目由1990 年的470 人跌至2013年的221人(-53%)3,又好像耶穌會(S.J.) 的神父數目在同期由17308人跌至12298人(-29%)4。
這個問題也有不少人在網上討論過,其中有些意見表示,正正是由於傳統羅馬禮強調的是將眼光離開現世而注視於天主的奧跡,這樣的禮儀更加能夠配合到在現世生活頗為困難的窮困非洲村落,讓當地的人能夠將目光暫時由痛苦的現世移到基督為人而受的苦難及將要來臨的光榮。

尤以上圖為例,當地神父的服飾並沒有甚麼融入當地文化。如果不說,這可以是歐洲山上的小聖堂,也可以是太平洋島國的小聖堂。但他們對祭衣的要求並沒有因此而降低,神職所穿的仍是全套的祭衣,一件不少;他們聖堂亦花了不少資源去添置聖像。結果呢?他們在非洲的傳教使命是在良好發展中。他們的發展使他們由非洲發展到歐美,設立自己的修院,從世界各地接受聖召。
當然,一個修會的成長或萎縮有很多原因,禮儀取態不是唯一的因素。但禮儀取態卻表達了這修會的整個方向, Lex orandi, lex credendi, lex vivendi,禮儀的方向表達了修會的信仰方向及生活方向。
回到最起初 第零篇 的問題:為甚麼瑪利亞瑪達肋納將珍貴的拿爾多香液倒在耶穌上沒有問題,購買祭衣是否值得,結婚介指是否毫無意義? 可以說,瑪利亞倒了香液不會餵飽窮人,購買祭衣或其他禮儀用品不會使窮人有多件衣服穿,結婚介指也不會使二人將來能夠有間寬敞的家。但我們必須要記住人是需要物質以外的東西,這三個問題中的行動是在解決非物質問題的需要。 一些行為不能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並不等於這些行為沒有價值(難道德蘭修女幫忙潔淨臨終者,關懷他們,埋葬死人是浪費資源嗎?)。反而,如果我們單純以為窮人的需要只限於物質需要,我們才是忽視窮人。教會也有責任幫助窮人物質需要,而且也在做。 但教會早就將目光放遠,在幫助窮人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也在滿足非物質性的需要。否則,教會便變成了普通的 NGO,甚至變成像共產黨一樣,將窮人變成動物,將他們的人權貶為吃飯權了。
這個問題的最中心點,是有些人採取了一種 「either/or」 的看法,覺得問題是「照顧窮人的物質需要 或是 購買禮儀用品」,其實這種對立從來都不存在。因為提出這種問題的背景一定不是在「窮到無錢開飯」的地方,如果是在這樣的地方,任誰都會先去將資源幫助窮人。 教會真正的取態是 「both/and」的看法,就是教會明白在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同時,需要滿足人的非物質需要。
下篇將會有後續篇,嘗試回答有關這題目的詢問。
-
《禮儀憲章》n. 127
-
在2014年他們共有65 修士領受小品及大品,其中9位是副執事,10位是執事,4位神父
-
http://www.catholic-hierarchy.org/diocese/dqmep.html 4. http://www.catholic-hierarchy.org/diocese/dqs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