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憲章
耶穌聖名--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的名
滿了八天,孩子應受割損,遂給衪起名叫耶穌,這是衪降孕母胎前,由天使所起的。(路加福音 2:21)
早前《樂山樂水》分享了將臨期的 O Antiphon中提到有關耶穌的不同稱呼。而筆者在日前的耶穌聖名瞻禮彌撒中,神父的講道很有深度,筆者想就耶穌的聖名有點分享。
的確,我們非常著重耶穌基督的名字,我們每次在禮儀中聽到「耶穌基督」這名字的時候都會點頭致意。
感恩聖事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 -- 連導彈也阻止不了對彌撒的熱愛
筆者剛剛看到了 Catholic News Agency 的這篇 報導,很值得我們反省。
甚麼導彈攻擊也不能叫停這敘利亞聖堂的主日彌撒 (Even a missile strike couldn’t stop Sunday Mass at this Syrian church)
……
當一枚導彈擊中敘利亞 阿勒頗 (Aleppo, Syria) 聖方濟各堂的屋頂時,信眾並沒有逃走。
《執行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聖禮部長 Robert SARAH 樞機
上一篇文,筆者翻譯了聖禮部長 Sarah 樞機一篇有關禮儀的 文章,今次筆者也繼續翻譯了樞機的另一段有關禮儀的訊息。這是樞機寫給2015年6月1-4日於紐約的 “Sacra Liturgia USA 2015"研討會參加者的訊息,然而內容對每一位基督信徒,尤其是負責禮儀的,都非常合用。原文取自 Adoremus.org 的 2015年7月號。筆者的 重點 及[意見]。
希望大家都能夠從 Sarah 樞機的這兩篇文章有所得益及啟發。
《執行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改革》
1. 我很高興能夠和集合在紐約的你們致以問候,你們聚集在紐約為了美國 Sacra Liturgia 研討會的開幕禮。尤其我向紐約總主教 Timothy Dolan 樞機致意,並感謝他對這活動的興趣及支持,這活動標記著禮儀培育、及其在教會生命及工作內的舉行的重要性。
《心默之動》-- 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 樞機
《樂山樂水》早前 介紹 過禮儀及聖事部 (Congregation of Divine Worship and the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有新的部長 (Prefect) ,他是來自畿來亞的 羅伯特.薩拉樞機 (Robert Cardinal SARAH)。最近他有一篇文章《 Silenziosa azione del cuore》被譯成英文,引起很大迴響。現筆者以有限的語文,由 Adoremus.org 英文譯文拙譯為中文,望能拋磚引玉,讓各位讀者反思。筆者的 重點 及[評論]。
**[2016年7月29日更新:修正了某些專有名詞的譯法]
原文意大利文《 Silenziosa azione del cuore》刊登於6月12日 L’Osservatore Romano (《羅馬觀察報》),英文翻譯 (The Silent Action of the Heart)來自 Adoremus 2015年7月號,由Christopher Ruff 所翻譯。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會在保祿六世頒布五十年之後終於會被閱讀了嗎? 事實上,《禮儀憲章》不是一份簡單的改革的「餐單」目錄,而是一切禮儀行動的真正及實質的「大憲章」 ( Magna Carta)。[樞機作了一個很大膽的宣告,他在暗示很多人口中提到的「禮儀改革」並不出自大公會議!這樣的話,這些「改革」又出自誰的意思?]
唱彌撒和在彌撒唱歌
筆者過去的一星期,家中三代同病,忙於照料,故現在才發文一篇。
筆者曾參加過不同的歌詠團,包括堂區的歌詠團,特別彌撒的 ad-hoc 歌詠團。根據筆者個人經驗, 很多歌詠團成員,甚至神職都彌撒中的音樂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他們要在彌撒中唱歌。
其實不是。 一個好的歌詠團不是在彌撒中唱歌,而是要唱彌撒。
《禮儀憲章》:禮儀是基督奧體的公開敬禮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已完結了差不多50年,筆者相信整個大公會議後最影響平信徒的其中一樣就是禮儀改革。現在很多平信徒及在禮儀中有職務的人都常常說著「梵二」「梵二」。有時大家都好像迷失了禮儀的本質。所以久不久來重溫一下禮儀的本質也是有幫助的。
梵二的第一份文獻就是 《Sacrosanctum Concilium 禮儀憲章》。它是如何說禮儀的呢?
因此,禮儀實應視為耶穌基督司祭職務的施行,藉其外形所指,一方面按照每人的本有方式而實現聖化,一方面由耶穌基督的奧體,包括元首及其肢體,實行完整的公開敬禮。 所以,一切禮儀行為,因為是基督司祭,及其身體——教會的工程,就是最卓越的神聖行為,教會的任何其他行為,都不能以同等名義,和禮儀的效用相比。 (SC n.7)
教理班功課隨想
利申:無讀過香港教區教理中心 兩年制教理講授訓練課程,即是平常簡稱教理班。不過身邊都有好幾位朋友在讀或已讀過。早幾天有機會見到教理班的一份禮儀功課,題目如下:
請 細續《禮儀憲章》的緒言及第一章﹝即第1至46節﹞,然後試用一千字 反思 這文獻中所描繪的禮儀改革及禮儀生活和你自身所領會 / 感受的 禮儀及信仰生活有何連繫 / 關係。 ( emphasis original)
看到這裡感到有點熱血,讀書做功課 mode 就來了。嘩,這功課的難度似乎是要用短短一千字寫一個很大的題目呢!
梵二文獻及精神
只我由開始對教會禮儀及歷史有興趣開始,久不久便聽到有人說,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下稱梵二﹞說拉丁文已不再用了,全部只用本地話,這就是梵二精神。唔,這是很明顯的,因為別人說從前的彌撒用拉丁文,而我每周參與的彌撒都是中文的。
到了高中,在我應該要讀書溫習準備高考時,我總喜歡做些對考試毫無幫助的事。除了打機外,其中一個就是真的看看梵二文獻。例如梵二怎樣說拉丁文及本地話。畢竟「禮儀本地化」是一個大課題。這樣我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聖詠團角色
筆者曾參與過不同的堂區聖詠團,也參與過不少特殊彌撒的 Ad-hoc 聖詠團。不敢自稱經驗豐富,但也能算是有點體會。
很多時聖詠團都視自己的角色是彌撒或禮儀中唱歌,故此他們要負責選曲、事前練歌及綵排、在禮儀中帶領教友唱歌等等。筆者也一直都有這樣的想法,直至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