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撒
基督徒生活的節奏
老實說,香港人的生活真的很忙。單單工作及相關的通勤已佔了一天的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剩下來的十個小時多點,我們又要吃飯、和家人朋友相處、找點娛樂,結果連睡眠時間也被壓縮,大家在巴士地鐵經常看到上班族或學生累到睡著了。
作為香港人是非常忙碌,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的信友就自然有挑戰:周末總是朋友親戚聚會的時間、小孩子課外活動興趣班也總是在星期日上午。那裡主日的彌撒呢?平日的祈禱呢?這些都總是被遺忘的「節目」。就好像每當有重要電視節目要播出時,平常播的卡通片就要暫停播映來遷就。雖然我們都知道彌撒是很重要,不可以「走課」的,然而實際執行上又好像不太容易。
筆者也深同感受,也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嘗試平衡各方面的活動及休息。但對筆者而言,我們的信仰不只限於主日去聖堂參與彌撒,也不止於每天刻意抽出來的祈禱時間。聖多瑪斯說:「恩寵完滿本性」,如果我們連本性的生活都過得不好,我們怎能真的說自己過著充滿恩寵的信友生活?筆者願意分享一些堅守的原則,讓大家可以參考,建立一個健全的基督徒生活。
彌撒聖祭 # 彌撒聖祭是主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祭獻的不流血重現,這是我們救恩的實現。基督取了一個身體,再將此獻給聖父,以贖回人類。我們每周主日必定要參與彌撒,不只因為我們怕下地獄,不只因為這是教會四規之一,而同是也因為我們渴望參與主耶穌的祭獻。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我們必定要將主日從其他日子中刻意抽起,將這一天特意用作跟天主相遇的時間。耶穌曾說過:
「安息日是為了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馬爾谷 2:27-28)
正正因為基督徒生活的一切都來自十字架的祭獻,我們在一周中特別抽起一天來回到十字架的祭獻,就是主日的意義。 這天讓我們重新領洗時我們的信仰宣示,讓我們不會在這天成為課外活動的人偶。
給男士們的一個建議:你一定要學懂輔彌撒。 你要知道彌撒的基本程序,懂得幫神父準備祭台,懂得輔助神父舉行彌撒。這對你自己及你身邊的人都很重要。有機會再詳談。
[影片分享]二戰期間的彌撒
以下片段是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對抗日本的太平洋戰役期間,在吉里巴斯 (Kiribati) 隨軍神師在一架吉普車的車頭上開彌撒。
[圖片故事] 聖周六守夜彌撒--新火
在聖周六的守夜禮儀中,新火就代表在黑暗中唯一照耀著世界的基督。
續談小孩子望彌撒
有時候真的不到我們幾位《樂山樂水》的作者不服,我們其中幾篇最受歡迎的文章都是和 小孩子 參與禮儀有關。不久前筆者也帶著兩歲的兒子參與聖周六的復活節守夜慶典。大家也知道這一晚的禮儀是整個禮儀年曆的最高峰,也是最長的一晚禮儀。對於一個會走動卻未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小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磨練 (磨難?)。筆者也有少許經驗想跟各位分享,各位家長讀者不妨讀後也投稿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及想法。
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 Sacrosanctum Concilium)中,提到禮儀改革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修訂彌撒禮典時,務必使每一部分的特點及其彼此之間的聯繫,清楚表現出來,並使信友更容易虔誠而主動地參與。 因此,只要確切保存其基本要素,禮節要簡化;歷代所作的重複或無用的增添,應該除去;某些年久失用的部分,如果適宜或需要,應該按照教父們的原始傳統,恢復起來。(《禮儀憲章》 n.50)
另外,在《禮儀憲章》第50條中也提到禮節簡化是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彌撒每一部分的特點和聯繫要「清楚表現」。問題是,重複容易定義,但何為「不必要」呢?或怎樣的重複會影響彌撒每一部分的特點和彼此間的聯繫,致使信友未能虔誠而主動地參與呢?這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
[文章分享]訪問桑普爾總主教 (2) - 聖樂及禮儀
續 上文,本文繼續 Catholic World Report 和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教區總主教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 的 訪問。
接著下來,桑普爾總主教開始談論禮儀及聖樂。
CWR: 在馬凱特教區,你的繼任人多伏爾主教 (Bishop John Doerfler) 最近頒布了 一封信,名為《普世大地,請向上主謳歌!》(Sing to the Lord, All the Earth!)1 ,他說這信是建基在你自己還在馬凱特教區時的一封牧函《應當常常喜樂》(Rejoice in the Lord Always)2 。多伏爾主教的信特別提到教友要學習詠唱彌撒中的額我略調,及堂區需要使用教區批准的歌集。你有沒有計劃在波特蘭教區推出有關聖樂的指引,就好像你在馬凱特教區般一樣?
總主教: 我還未看多伏爾主的的信函,但我們兩人都同意聖樂是禮儀重要的一部分。我很高興我在馬凱特教區所嘗試奠基的,他現在已建設起來。
由教宗方濟各舉行彌撒到彌撒方向
教宗方濟各在過去的主日(2016年1月10日)在西斯汀教堂 (Sistine Chapel) 舉行嬰兒洗禮及彌撒。由感恩經開始教宗以面朝東方地形式 (ad Orientem) 舉行彌撒。
筆者在近幾天,還聽到有新教友說根據「梵二精神」,神父不會把背脊對著教友開彌撒。這是完全錯誤的。在整個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從來沒有說過彌撒祭獻的方向應面向教友舉行。
[圖片故事] 劉偉傑神父 @英國
筆者在假期時隨處上網看看各地的聖誕禮儀,在 New Liturgical Movement 發現了一個熟悉的面孔:
聖誕就是這種「奇妙交換」的奧跡 ?
剛剛的二十五日的晚上,兒子洗澡後如堂埋身嘆母乳,突然鬆開口,再對著我說:**「好好味吖! 多謝你!」**及後繼續埋身吃,筆者還是呆呆的,但心已被溶化了。謝謝天主給我的聖誕禮物。外子看見這情境,也覺安慰呢。(註:大概是外子常常以禮相待,總是常常說謝謝,使兒子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這樣吧。)
澳門特敬聖母頌唱彌撒錄像
早前 報道過,澳門聖若瑟修院舉行了一次傳統羅馬禮彌撒。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最近便將9月5日該次傳統羅馬禮彌撒的足本錄像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