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
做「基督徒」是甚麼意思?
近日聽到工作崗位的同事談到他們的生活,當中也有天主敎徒。在仔細想想信仰在他們生命的各種決擇的角色時,筆者不免反思:「當我說我是一個天主教基督徒時,這是甚麼意思?」或者再坦白點說:「何謂基督徒?」
和很多外教人的想法不同,作基督徒不是跟隨一個「以聖經為根基的宗教」。聖經的確非常重要,但基督信仰不是「一部聖書的信仰」。聖經學者聖熱莫尼諾(或St. Jerome ,或譯葉理諾)說:「不認識聖經,就是不認識基督。」聖經的重要性在於,這部由聖神默感的聖書讓我們不斷加深認識耶穌基督。
筆者相信,當一個基督徒,就是和耶穌基督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這種關係應該是直接讓我們接觸到耶穌,而不是單單地為了滿全規則地每周望彌撒、守齋、行善功、甚或推動某些意識形態或社會運動。我們和耶穌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也同時是有社交的幅度。我們和基督的關係應該是個人化,但不是個體化。(personal, but not individualistic)
在世而不屬世
不少聖堂都非常漂亮,設計上處處都是無言的教理。但聖堂的外觀和設計都只是在反映它的本質:就是用作朝拜天主。因此,所有聖堂在使用前都被祝聖。
祝聖有著「分開出來」的意思:這個地方、這個物件、這個人被祝聖,就是說這個地方、物件、這個人本來是和其他尋常事物一樣的,但從被祝聖的那一刻起就不一樣。這個人被祝聖,是由尋常群眾中被分隔出來,為了群眾被獻給天主;這個物件被祝聖,就是我們不再將它用作平常的用途,而是單獨使用於有關祭獻的用途;這個地方被祝聖,就是我們在這地方上特別恭敬天主。
「離地」的信仰?聖誕八日慶期之反思
聖誕八日慶期,這段時間並不是每天沉淪吃喝的日子,而是記得天主為了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行的大事。
筆者今年有幸於澳門參加聖誕子夜彌撒,李斌生主教提到一個重點,我們有否在心中為耶穌預留一個位置。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我們心中有多少空間給天主?還是我們只停留在物質上的享受?
很多人會說,我們作為人,要「貼地」一點。每次說到信仰都「太離地」,人家怎能跟得上?「太離地」亦讓人覺得沒有人情味,甚至直斥沒有愛德!
猶記得一位神父所說:「若我們不離地,我們便不會接近天主,不會爬上十字架與耶穌基督一起。若我們不離地,我們怎樣升天國?」這位神父說得真對!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中,「離地」並非「不吃人間煙火」,而是要於現世活出聖德。
夢境之思: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幾天前,筆者晚上睡覺時,不時因「欲戴『其器』,必承其重」而醒來,矇矓中亦發現自己於夢中默想此句。早上醒來,找了原文出處,發現此句竟來自一套韓劇;相信是從前無意中偶爾見過罷了。而該句的原句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欲達高峰,必忍其痛。」(或許是另有歷史及出處,知悉者請賜教)此雖非出自甚麼文學典故,但句別具意思,甚至讓筆者默想了一會兒。皇冠非人人能戴;權位、職位非人人擁有。但該皇冠能應喻作不同的事。此皇冠有如自己的身份,不論該身份高或低,重或輕,每人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與地位,都十分重要——一個也不能少。
耶穌聖名——應受尊崇的名字
梅瑟對天主說:「當我到以色列子民那裏,向他們說:你們祖先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時,他們必要問我: 他叫什麼名字﹖ 我要回答他們什麼呢﹖」天主向梅瑟說:「 我是自有者。」又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那「自有者」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天主又對梅瑟說:「你要這樣對以色列子民說:上主,你們祖先的天主,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 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遠;這是我的稱號,直到萬世。」(出谷紀 3:13-15)
梅瑟問有關天主的問題就是:天主的名字是甚麼?梅瑟問的原因就是, 天主的名字啟示著天主的本質。然而天主的答案很奇怪,思高譯本譯作「我是自有者」,已經夠奇怪;但原文本身更難明白,大概的意思是:「我是『我是』」。這嚴格來說不是一個名字,甚至可以說天主回答說:我沒有一個「名字」
天主沒有一個「名字」,因為祂的全能全知超越任何一個文字所表達的名字所包含的意義。 天主是一切的因,沒有誰可以給祂起名。不久後,天主又說:
感想:如何看待遍地「彩虹」
筆者facebook近日大量出現彩虹色profile pic,當然是因為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全國允許同性婚姻,美國總統奧巴馬更在twitter上表示「Love win」「同性婚姻裁定是邁向平等的一大步。」Facebook上當然普天同慶,無數機構、專頁都欣喜並換上彩色頭像以示支持。 其中筆者發現有不少基督徒亦表達自己支持的論點,然而筆者對這種論點卻有點存疑。
圖片來源: news.hexun.com # 當中支持的基督徒最普遍最首要的論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