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靈修

[讀者來函] 主顯節反省
主顯節 作者:尋道少年 「我們慶祝由三個奧蹟所裝飾的聖日:今天異星引導賢士們來到馬槽前;今天在婚宴中,水變成了酒;今天基督為了拯救我們,願在約旦河中接受若翰的洗禮,阿肋路亞。」 (主顯節第二晚禱謝主曲對經) 主顯節傳統上慶祝三個天主向人顯示自己的奧蹟。為二千年後的我們有什麼意義? 今天我們慶祝的三個事件中,天主向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顯示自己。祂以異星奇光引導賢士、以變水為酒啟示僕人、以聖三形象啟示若翰及在場的人。為每一種人,天主總有其方式啟導。
「離地」的信仰?聖誕八日慶期之反思
聖誕八日慶期,這段時間並不是每天沉淪吃喝的日子,而是記得天主為了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行的大事。 筆者今年有幸於澳門參加聖誕子夜彌撒,李斌生主教提到一個重點,我們有否在心中為耶穌預留一個位置。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醒:我們心中有多少空間給天主?還是我們只停留在物質上的享受? 很多人會說,我們作為人,要「貼地」一點。每次說到信仰都「太離地」,人家怎能跟得上?「太離地」亦讓人覺得沒有人情味,甚至直斥沒有愛德! 猶記得一位神父所說:「若我們不離地,我們便不會接近天主,不會爬上十字架與耶穌基督一起。若我們不離地,我們怎樣升天國?」這位神父說得真對!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中,「離地」並非「不吃人間煙火」,而是要於現世活出聖德。
[讀者來函]聖誕節反省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誕節 作者:尋道少年 「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望福音 1:14) 子夜彌撒中我們聽到路加聖史對我主誕生可見事件的陳述,而日間彌撒則讀到聖史若望對降生奧跡不可見的事理的描述。的確,聖誕節就是為慶祝「聖言成了血肉」這神妙的奧跡。然而,在歡呼的氣氛中,我們是否真正了解這奧跡與我們的關係? 降生聖嬰是可愛的、聖誕裝飾是美麗的、節日氣氛是溫馨的。可是降生與十字架密不可分。嬰孩耶穌與受苦的耶穌是同一位天主聖子,可愛的嬰孩與架上的苦人是同一的天主聖言。這位天主聖言從起初就決定要愛你我愛到底。 且看聖誕彌撒的習慣, 神父抱著聖嬰聖像進堂,不久以後卻高舉耶穌的聖體。降生的目的就是主向人宣示、踐行祂的愛。祂的聖言不是空虛的,是有行動的。祂的愛不是說的,是實踐的。 這愛的高峰就是十字架。在人類拒絕中,祂伸開被刺透的手把我們擁入懷中,祂敞開聖心將我們進入其內。
[讀者來函] 將臨期第四主日反省
將臨期第四主日 作者:尋道少年 今天在福音中我們聽到聖母訪親 (路加福音 1:39-45) 的描述。看似是表姊妹的聚舊,卻又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在沒有網絡和超聲波產前檢查的時代,貞女在遠處得知表姐高齡得子,速往幫忙,而表姐一聽表妹問安,就知道她懷孕了主。 最不可能懷孕的貞女和石女,竟分別懷有天主子和大先知。
[讀者來函] 將臨期第三主日反省
將臨期第三主日 (喜樂主日) 作者:尋道少年 「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主快來了。」(斐利伯書 4:4-5) 本日進臺詠沿用多個世紀,致本主日得名「喜樂主日」[編註:進臺詠附在文章底部]。節日還有點距離,為何我們要喜樂? 在辛勞工作中、在苦悶考試中,每想起工作後和考試後的假期或旅行,我們總會會心微笑,甚至有點小興奮。確切的希望實在令人興奮,休息的來臨實在令人快樂。我們為主再次來臨,又有沒有這種望德? 本日福音繼續看若翰,人來問他為悔改應做甚麼?若翰的回應大概就是知足、分享、盡責。看似簡單,事實上我們總是喜歡相後反的三樣:貪婪、聚財、逸樂。 「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二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迦拉達書 5:17)
將臨期第二主日的反省
Populus Sion, ecce, Dóminus véniet ad salvándas gentes: et audítam fáciet Dóminus glóriam vocis suæ in lætítia cordis vestri. (Adventus II: Introitus) 熙雍 的人民,請看,上主要降來拯救萬民:上主必使人聽見祂尊嚴的聲音,叫你們內心歡樂。 (將臨期第二主日:進堂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qIlx5w_24 無論是羅馬禮普通形式,或在特殊形式,將臨期第二個主日的對經似乎有一個主題:就是聖城熙雍或聖殿。這天的進堂詠、階台經、亞肋路亞、以及領主詠,均提著聖城耶路撒冷。因此,很值得我們細想,聖城耶路撒冷對我們有甚麼意義。
教會的危機——(下:建立及維繫信仰團體)
筆者在之前的兩篇文章 ( 上、 中)中分享了筆者眼中,當今教會正遇到一個甚麼樣的危機,以及在個人家庭及小團體兩方面,如何以信理及靈修打好更新教會的基礎。筆者並不認為這些方法已經足夠,筆者也沒有想過這些已是萬全之計。然而,筆者認為,如果這兩點沒做好,之後說甚麼也是沒有用。 要更新教會,首要是前文提到的加強靈修及深化信理,然而這些只是基礎。一如建屋一樣,單單打好樁是不能建成一所能住人的屋。我們必須在這基礎上發展。 建立團體****1. 團體的基礎——聖召及「身體的配偶性意義」 (Spousal meaning of the body) 聖女小德蘭認為自己沒有出色之處,但她說她的聖召就是「愛」。 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其《身體神學》中指出:「男人和女人是為了婚姻而受造的」 (TOB 19, 20.02.1980)。聖教宗指出,天主創造的人性有著配偶性意義,人要滿全這配偶性意義,就是「婚姻」及「為天國守貞」。這兩個聖召正正就是我們要建立團體的兩個支柱,缺一不可。正正是這兩種不同但互補的聖召是如此重要, 筆者希望先分享一下為何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正正就是回應著這教會危機的一個重要鑰匙。
教會的危機——(中:回應部分)
筆者在 上文 中提到,天主教會正面對著一個大危機,在這一篇文中,筆者嘗試分享一些我們作為平信徒可以做以及應該做的事情。筆者說的不是教會要有甚麼制度上的改革;改革是必須的,但沒有個人的聖化及對德行的追求,甚麼制度也無法防止教會再次跌倒。 在談仔細的內容之前,筆者先要解釋這篇文不是甚麼。這篇文不是一個教會的改革藍圖,這也不會談教區及教廷應該有甚麼的架構……這也不會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做法,相反,任何協助教會更新的做法也要求我們不斷的付出。 筆者不是先知,不知道這些方法是否足夠,或每個人都合用,但筆者希望這些做法的分享,可以刺激大家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團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去協助地方教會去更新。 大方向 筆者認為在更新教會的過程中,平信徒有一個重要的角色。 平信徒不是教會架構的決策者,但平信徒佔了教會的大部分,能夠推動一個文化的改變。 天主特別召叫一些人當神父、或當修道人是為了叫他們特別獻身去傳揚天主的福音,但缺乏有聖德的平信徒,天主的福音則未能有血有肉地展現在人前。平信徒以身作則活出天主的福音也是傳福音的重要行動。 現代平信徒要對抗的,不單是個人的私慾偏情,也要對抗世俗的死亡文化、相對主義的霸權、個人至上的享樂主義。 平信徒要做的,是要建構一個文化,一個相反世俗的文化。 這是艱鉅的工作,但我們不是一步登天,而是由我們每人身邊的事情做起,在我們的家庭及信仰團體開始。 我們要建構一個甚麼樣的文化呢?我們確立一個按基督信仰、自然律 (Natural Law) 為宗旨的文化。 為達這個目標,我們在家庭及信仰團體中先要建立一個基督徒的身份認同。說得簡單點,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都意識到我們自己是基督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天主不斷地施恩,我們需要恆常的聖事以獲取所需恩寵。 然而,筆者在以下的分享中,在每一個方面也會分為個人/家庭、以及信仰團體的兩個部分。在信仰團體的部分筆者也會包括了神父、修道人的角色。要知道,我們平信徒和修道人分擔著基督肢體中不同的功用。平信徒的信仰生活也不能缺少修道人及神職參與。
天主天神,領守我者
天主天神,領守我者; 惟上仁慈,托我於爾; 今日賜我,照護引治。亞孟。
光榮十字架節
至於我,我只以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來誇耀,因為藉著基督,世界於我已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我於世界也被釘在十字架上了。 (迦拉達書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