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普世教會

英國作曲家麥美倫爵士放棄禮儀音樂
看到一篇花邊報道,但對熱愛音樂的信友來說是個令人悲哀的消息。 英國作曲家兼指揮 麥美倫爵士 (Sir James Macmillan) 在最近的一篇 文章 說,他放棄再寫禮儀音樂。他說: This has sometimes led to tensions. The professionalising of music in church is sometimes regarded with suspicion by clerics and laypeople dedicated to the “modernising” and “democratisation” of religious idea and practice, nervous of the alienating resonances of old-fashioned, hierarchical “elitism”. The churches went through their 1960s revolutions too, and in some things these were necessary and liberating. The musical fallout from these has been problematic, though, especially to those involved in maintaining high standards. This has been especially dire in the Catholic Church, where deliberately misapplied readings of “the spirit of Vatican II” has turned much of the musical practice in liturgy into a pitiful laughing stock. Anglicans will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too — those aisle-dancing and numbskull jogging for Jesus choruses, maudlin sentimental dirges, faux American folk music and cod-Celticness. The American musicologist Thomas Day described this kind of liturgy as “a diet of romantic marshmallows indigestibly combined with stuff that grabs you by the scruff of the neck and shakes you into submission with its social message”. 大意就是說,一些志於「現代化」及「民主化」宗教理念及習俗的神職及平信徒,對教會內的專業化音樂抱有質疑態度,認為這是古舊的精英主義。這在公教尤其嚴重,因為按「梵二精神」的錯誤閱讀使很多地方的音樂變得「可憐可笑」。
今天看良十三世 《新事物》通諭
近日的社會事件令筆者想起教宗良十三世於1891年頒布的《新事物》( Rerum Novarum) 通諭。 雖然通諭的內容的主題是說工人和錢,但也有些汲及土地的段落。 5. It is surely undeniable that, when a man engages in remunerative labor, the impelling reason and motive of his work is to obtain property, and thereafter to hold it as his very own. If one man hires out to another his strength or skill, he does so for the purpose of receiving in return w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his needs; he therefore expressly intends to acquire a right full and real, not only to the remuneration, but also to the disposal of such remuneration, just as he pleases. Thus, if he lives sparingly, saves money, and, for greater security, invests his savings in land, the land, in such case, is only his wages under another form; and, consequently, a working man’s little estate thus purchased should be as completely at his full disposal as are the wages he receives for his labor. But it is precisely in such power of disposal that ownership obtains, whether the property consist of land or chattels. Socialists, therefore, by endeavoring to transfer the possessions of individuals to the community at large, strike at the interests of every wage-earner, since they would deprive him of the liberty of disposing of his wages, and thereby of all hope and possibility of increasing his resources and of bettering his condition in life. 教宗提到,如果一個工人如果辛勞工作、儲蓄、並為更好的生活保障,將他的儲蓄投資在土地上,這樣的話,土地是他薪酬的另一種形式。因為教宗批評,社會主義者1 要求將個人的財產轉移到公用,是威脅着所有工作人口2 的利益,因為他們使他失去了使用自己薪金的自由,同時也奪取了他增加資源及改善生活狀況的一切希望及可能性。 筆者在十多年前聽方濟會的 Father Lionel 說他在聖地的生活,他常常強調一點:「有土地就有自由」。尤其在聖地,有土地就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就安全,就有人,就有話事權。 因此,大陸、越南以及其他不少野蠻政權的那一種「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態度,就是把個人的自由及財物擁有權放在「公家」之後。但這卻是首先直接傷害了個人的權益,在未見效果之前就先行相反了這「硬道理」所聲稱的目的。這樣倒頭來,人的尊嚴及自主性受損了,甚麼利益也不能補償了這般傷害。
[讀者來函]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
[編註:有海外讀者翻譯了一篇有關聖召的 文章,跟大家分享。] 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 # 翻譯:Waverly 美國的羅德島普羅維登斯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多瑪斯.托賓主教(Thomas J. Tobin)最近在他的教區報紙 專欄 中强調了他的教區目前面臨的的聖召危機。托賓主教指出: 拿一些普羅維登斯教區的神職人員數字來思考:從十年前開始,由於退休的原因,已經導致我們減少了58位本來在教區活躍服務的神父,而到現在為止,我們教區只有祝聖了18位新晉神父。教區總計一共少了40位能夠活躍服務的神父。目前可以活躍服務的神父平均年齡為59歲。算上退休神父, 教區所有神父平均年齡是67歲。40歲以下的神父只有21位。 當然,並不是唯獨只有普羅維登斯教區忠誠的信友們遇到這樣嚴峻的狀況。 神父的短缺,缺少新血的晉鐸班,表現平平的神學院註冊統計數字,都顯示了未來年度的問題沒有改善。教會當局為了因應這個慘淡的情況,解决聖召危機 ,多在尋找最新的方案、主動的策略來推廣聖召。 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我們早已經知道答案:當每個地方,傳統的天主教在那裡蓬勃發展,聖召也就蓬勃發展。 過去,我曾經寫了由內布拉斯加州 林肯教區 (Lincoln, Nebraska) 和北卡羅來納州 夏洛特教區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所提供的藍圖。兩教區儘管規模不大(林肯有不到10萬名登記的天主教徒,夏洛特有20萬人) [編按:據香港教區教務統計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一日的 統計,香港教區約有 389,000 教友。] ,但這兩個教區有著成功的聖召實例:
波多黎各正教團體回歸大公教會
Holy Synergy 的 報道(原來的西班牙文 報道):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未來的泉源」研討會開幕辭中文譯本及導讀
沉默了好一段時間,事緣是因為筆者最近忙於翻譯聖禮部部長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t Sarah) 早前的一段講話。這段講話是樞機在一個在德國舉行的「未來的泉源」 (“Source of the Future”, “Quelle der Zukunft”)研討會所講的。 該研討會是回應着今年2017年7月7日將是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歷任教宗》自動手諭十周年,將羅馬禮特殊形式 (Extraordinary Form of the Roman Rite,或稱傳統羅馬禮) 恢復到一個能恆常地舉行的情況。然而,即使我們未必很常參與羅馬禮特殊形式,甚至一次也沒有參加過,但教宗本篤十六世卻指出,新禮和舊禮兩種形式應該要有「互相增益」 (mutual enrichment),所以即使我們單單只參與新禮的彌撒,《歷任教宗》也確確實實地影響我們的禮儀生活。 薩拉樞機的這篇講辭雖然提到傳統羅馬禮,但事實上,他更集中於禮儀的本質,對每個教友認識禮儀、參與禮儀都有莫大的益處。 我們討論禮儀,很容易流於表面,討論禮節中不同的細節。因為這些是標記,在本質上是容易看見的事物。但實際上,禮儀的本質是以標記進入天主的奧跡之中。而薩拉樞機這次的講話中,正正就是提醒我們,本篤教宗將羅馬禮特殊形式帶回教會主流當中,正正是要讓所有信友從新在禮儀中獲得靈修的養份,真正透過禮儀跟天主相遇。 我的 重點 及[註腳]。 本篤十六世頒布《歷任教宗》十周年 「未來的泉源」研討會 聖座禮儀及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開幕辭 2017 年 3 月 29 日 黑撒根拉特,鄰近阿亨巿 # 譯自 Catholic World Report 的英文翻譯: http://www.catholicworldreport.com/2017/03/31/cardinal-sarahs-address-on-the-10th-anniversary-of-summorum-pontificum/ 中文譯文全文 首先我願意由心底感謝在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 歷任教宗》自動手諭 ( Motu proprio “ Summorum Pontificum”) 十周年,在黑撒根拉特舉辦「未來的泉源」研討會的主辦人,他們讓我在你們反省這個題目時給予一個介紹, 這題目對教會的生命很重要,尤其是對禮儀的將來;我很高興能給你們一個開幕辭。我願親切地歡迎這研討會的所有參加者,特別是以下這些團體的成員,我特別提到你們因為你們很有心地邀請了我: 德國 Una Voce ;漢堡及科隆總教區司鐸及平信徒公教圈 (The Catholic Circle of the Priests and Laity of the Archdioceses of Hamburg and Cologne)、紐曼樞機協會(The Cardinal Newman Association)、黑撒根拉特聖日多達堂的神父網絡 (The Network of the priests of Saint Gertrude Parish in Herzogenrath)。當如我寫信給黑撒根拉特聖日多達堂的主任司鐸 Guido Rodheudt 神父時表示,我很抱歉我得放棄參加你們的研討會,因為在我已經很忙碌的日程中,有一些突發的事務再出現了。但無論如何,我仍透過祈禱在你們中間:這會每天伴着你們,當然你們也會在研討會的日程,即3月29日至4月1日,我每天奉獻的彌撒聖祭的奉獻當中。所以我會盡我所能,替你們的研討會日程作一個開始, 反思一下《歷任教宗》自動手諭在團結及和平中實行的方式。
花地瑪聖母系列(零)--和平天使
2017年是花地瑪聖母顯現一百周年。談起花地瑪聖母,很多人的注意力馬上便跳到去那三個花地瑪秘密當中。但筆者認為,我們最最最重要是回到基礎,就是聖母顯現的事蹟和她帶給世界的訊息。唯有回到這些事蹟和訊息,我們才能真的回應聖母對世界的邀請。 因此,筆者希望由 花地瑪大殿的網頁 中,慢慢逐少逐少重新閱讀花地瑪聖母顯現的事蹟,再反思一下這顯現和我們,聖母顯現後一個世紀的基督徒,有何關係。 聖母在花地瑪的第一次顯現是在1917年5月13日,之後這成為花地瑪聖母的紀念。然而,這一連串的顯現之前,天主特別安排了天使顯現給幾位牧童。 三位牧童,即路濟亞 (Lucia dos Sanctos,1907年生)、方濟各 (Francisco Marto,1908年生) 和雅仙達 (Jactinta Marto,1910年生)在1916年的春天、夏天及秋天都遇到了超性的事情:和平天使的顯現。 和平天使在這個時間出現是很有意義的: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花地瑪所屬的葡萄牙在不久前也正式加入了戰爭。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沉默》之再思
電影《沉默》上映後,天使神父(Father Angel)早前談論過這部電影,並引起各方的激烈評論。但神父今次再度來函,再詳細談及一些基本大公教會的要理,希望能透過教會的角度,為各位讀者提供多一份的見解,喚起各位讀者對信仰作深入的反思,而非旨於爭論。 以下有顏色和底線的部份是筆者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我必須承認,這一回做了標題黨。其實筆者並不想再次談論該電影,要說的, 前文 已說了。本文想談的,是因為這部戲引發的一些討論,牽涉到信德某些基本內容,閱後有感,自覺有責再作分享。
教宗本篤十六世給羅馬教廷的2005年聖誕賀詞 (一)
早前收到讀者的來函鼓勵,《樂山樂水》的幾位筆者都感到十分鼓舞。同時,來信也希望我們能翻譯本篤十六世於2005年的一篇 聖誕賀詞。 然而筆者卻十分抱歉,因為家庭及工作繁忙,起初打算在聖誕前譯好,變成到現在只譯到一半,令讀者及他的堂區教友失望,實在是筆者的失信。因此,筆者改變了些許計劃,將整段講辭分為兩至三個部分,逐段刊登。 筆者其實也 提過 這篇賀詞,但一直都沒有翻譯。然而這篇賀詞非常重要,因為在其中,本篤教宗清楚地指出我們該如何理解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就是討論何謂真正的「梵二精神」。筆者願意稍盡綿力,翻譯這篇賀詞。我的 重點 及[筆記]。另外,可在這裡下載 足本譯文,沒有我的筆記的。 2005年教宗本篤十六世 向羅馬教廷致聖誕賀詞 # 可敬的樞機, 各位可敬的主教及神父, 親愛的兄弟姊妹: " Expergiscere, homo: quia pro te Deus factus est homo" - 「醒來吧,人啊!因為天主為了你而成了人」 (聖奧斯定.講道集.185)。聖誕的慶祝將要來到,羅馬教廷中親愛的合作者,我先以聖奧斯定對理解基督誕辰的真正意義的邀請,去開始跟你們的會面。 我自你們每一個人致以最由衷的致意,而我感謝你們的虔敬及熱情,你們的樞機長 (Cardinal Dean) 都把這些感情告訴了我,我也感謝他。
基督君王——普世的君王
這幾天香港受人大釋法所困擾,另一方面美國的天主教會也在面對當地總統選舉的議題。在政法、法治及民生議題中,不少人都感到不安及對不敢對將來有期望。 但適逢禮儀年曆最末段,教會慶祝「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耶穌不僅僅是教會的君王,祂是普世的君王。祂是君王,對信友或非信友而言,祂也是君王。祂的王權不局限於教會,而且也伸展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地震中的本篤會士——聖本篤大殿被毁
早前 介紹 過意大利中部 Norcia ,即聖本篤誕生地,有一群本篤會士被地震打擊。 日前再一次的地震將那孕育聖本篤靈修的聖本篤大殿摧毀了。請大家為他們 捐款 及祈禱。 Norica 的本篤會士在大殿被毁後則搬到附近的山上,連帶早前暫搬到另一本篤會修院的修士都回來了。他們 表示,他們不願意離開這個小鎮,準備跟本地人一起重建 Norcia 以及聖本篤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