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hope

教宗的決策和自身的信仰
近日關於教宗的外交決策引起廣泛討論,甚至不是信徒的一般人市都「加上兩嘴」評論分析一番,因為有關中國大陸所以一眾報紙媒體甚至 KOL 都相當敏感,討論度更高。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說教宗做了個錯的決定,有人說一切都是天主的旨意,有人因為這個決定而對教宗甚至整個教會心灰意冷,亦有人毫無保留地支持教宗認為所有決定都有其意義。 關於教宗的決定是否「有錯」還是天主自有安排,信眾能否認為神父主教甚至教宗「有錯」,還是盲目地相信所有神父都「不會錯」就是所謂「信德」,筆者並不打算在本文深究。筆者打算說的是,看到近日一些教友,或者熱門時事評論員,甚至一些非教友都紛紛說教宗的決定是「將天主教變成惡魔、末路、助紂為虐。。。。」「這個教的信徒從此蒙羞」的一些個人感想。
小朋友望彌撒 - 筆者自述
筆者寫過的小朋友望彌撒系列 (例如 這個 和 這個),最常看見的讀者評論都是「作者肯定未有小朋友,所以才…..」大致都是覺得筆者自己還沒有生育小朋友,所以不會明白父母的艱辛,才輕易地做評論去指點父母該如何如何教育小孩。其實看見這類評論筆者是納悶的,為什麼都覺得筆者必須要有小朋友才有資格給予意見不然就是不夠中肯? 因為這類評論實在太多,而讀者會因為筆者的「身份」而先入為主覺得筆者的意見不聽也罷,所以今天筆者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媽媽是怎樣帶我去望彌撒的。
小朋友望彌撒 - 遠離那些魔鬼叔叔阿姨
筆者最近在聖堂旁觀了一件事件,讓筆者發現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望彌撒真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要面對的挑戰實在太多了。 事源筆者附近前排坐著一對夫婦,手抱著一個約一兩歲的小朋友。小朋友固然天真可愛,筆者有時也會忍不住在彌撒中分心多看小朋友幾眼 (笑)。那對夫婦其實已經很努力地在帶小孩,小朋友沒有玩玩具也沒有哭鬧,整個彌撒中都非常乖巧安靜,可是在彌撒後期在隔兩排 後方有一個叔叔,竟然手拿著一個手套玩偶在逗小朋友玩,小朋友當然非常開心地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至試圖想去往玩具的方向移動,而 父母則要用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抱穩小孩而不讓他扭動想脫離控制。 筆者其實長年都在同一聖堂長大,所以那叔叔也算是從小知道的,可能就是因為算是從小認識的長輩,所以他們逗小朋友玩父母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也不能拒絕。畢竟長輩都只是疼愛小朋友喜歡小朋友才想要逗他們玩。而且環觀現在的風氣,大人逗嬰兒/小朋友實在是很常見的事了,就算沒有筆者看到「自備道具」的,普通也會對小朋友擠眉弄眼,聊天的。也許大人覺得只是很小的事情,就是看小朋友可愛和他們玩一下的「小事」而已。
領聖體,點領?——一點個人反思
早陣子,身邊的朋友都爭相傳閱一篇文章,內容大致是在說口領聖體還是手領聖體的爭論。筆者因為學識淺薄,一直不太關注這些禮儀上的爭論,所以筆者其實不太知道這些爭論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是因為什麼而開始,可是單單看畢該篇文章,有些許個人感受想跟大家分享。 首先,筆者看到該篇文章將參與拉丁彌撒和口領聖體劃上等號,好像只有參加拉丁彌撒/提倡拉丁彌撒的人才會口領聖體似的,不禁感到十分奇怪。 筆者年紀也算不上大,可是小時候去的堂區不是拉丁彌撒,也不是所謂的舊禮彌撒,而是用廣東話舉行的彌撒,教友們都是口領聖體的。(筆者也跟父母確認過,絕對不是筆者年紀小而記憶有所偏差,亦不是毫無根據將口就來),而筆者本人的初領聖體也是口領的,所以記憶猶深。後來筆者因為城市規劃原因而搬家,該堂區亦同時被清拆。還記得當年筆者轉往其他堂區參與彌撒的時候,還十分驚訝別的堂區原來都是手領聖體,而且獻禮的時候原來不用跪下等等,後來本著入鄉隨俗(其實就是羊群心理)筆者才漸漸也跟著變成手領聖體。近年筆者再往不同堂區參與彌撒, 想起小時候的口領聖體,感覺比起手領聖體,跪下口領聖體令筆者感受更深,更能以一個更崇敬、謙卑的心去迎接聖體,領聖體的同時更能鞭策自己不要容易又犯錯,又陷於誘惑,僅此而已。與什麼爭論,誰更正統誰更正確誰是對的錯的跟我完全無關。
別人的那些令人稱羨的愛情,我能擁有嗎?
近年,媒體/討論區等等都愛標籤「港女」沉迷愛看韓劇,只因愛看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戲。不少網民 (也許大部分還是男性)更喜歡嘲笑「港女」沉迷那些偶像劇中才會發生的「浪漫」情節,被劇中男主角迷得魂不守舍,更抱怨因為女性愛看浪漫愛情戲,才對現實中的另一半要求更高:為什麼你不能像某某劇的男主角那樣XXXX? 的確,也許大部分女生偏向喜歡看感情戲,畢竟大部分女生都愛浪漫。那些帥氣的男主角,為了女主角,或霸道或溫柔,或深情或浪漫,經過重重困難最終排除萬難幸福地相愛。劇中的那些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深情的說話,女生們也許的確會將幻想將自己當成女主角去經歷那些夢幻美好又感動的愛情,也許會羨慕那些動人美麗的愛情。可是,換個角度想,當我們羨慕電視劇裡的愛情時,有人或許會感慨現實中不會有這些夢幻似的情節,有人或許會對另一半的要求更高,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些動人的愛情戲裡也包括了男女主角為對方的各種付出和成長。其實電視劇裡和現實中的愛情都一樣,需要雙方的包容、理解、遷就和付出。
主顯節神父講道分享
1月6日是主顯節,東方三賢士來朝拜耶穌,並曾詢問黑落德王新降生的君王在哪裡。黑落德王感到害怕憤怒,但仍仔細詢問三賢士並叫三賢士找到耶穌後要回去告訴他,好讓他也去朝拜耶穌。最後三賢士跟著天上的星找到耶穌所在,朝拜衪後在夢中得到天使的指示不要回去黑落德那裡,並用另外一條路回家。這段福音我們都應該非常熟悉。 神父講道說到,很多聖人的確會像三位賢士那樣,因為全心全意地追求天主而天真和單純,就像三位賢士竟然會問黑落德新生的君王在哪裡一樣。很多聖人會看到每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即使那些是十惡不赦的罪人。 相反我們,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和罪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說別人的壞話,甚至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一個「完全沒救」的罪人、壞人。
O Antiphon – 第六天:O Rex Gentium 萬民的君王啊
12月22日 萬民的君王啊 O Rex gentium, et desideratus earum, lapisque angularis, qui facis utraque unum: veni, et salva hominem, quem de limo formasti. 萬民的君王啊!祢是萬民的希望,使雙方合而為一的角石:求祢來拯救祢用黃土所造成的人類。 我們應該都經常在讀經中聽到這一句「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是上主的作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聖詠 118:22-23)今天的對經再次提醒我們這句話。
幾耐辦一次告解?
筆者以往所在的堂區都會在「大時大節」 - 聖誕節、復活節前舉行集體悔罪禮,然後當天會有很多人排長龍辦告解,整個過程動用差不多6-8名神父,仍要花4小時以上才能完成。但是,在平日彌撒的前後時間,卻很少見有教友去找神父要求辦告解。 也許很多教友都曾經有疑問: 到底我們應該什麼時候去辦告解?要隔多久才去一次? 是不是每次在大禮彌撒前的集體悔罪禮辦告解就可以了?可是,每次跟神父說「距離上一次辦告解的時間有…差不多大半年」時,卻又有點不好意思。
《樂山樂水》周年慶——基督徒的喜樂短片
為慶祝《樂山樂水》一周年,筆者剪了一段小短片。 內容取自: 樂山樂水 – 尋找基督徒的喜樂
在煲劇中也是可以想到信仰的
早一陣子筆者跟其他《樂山樂水》作者訴苦說:「想不到什麼題材好寫。」然後他們的回應是:「 這樣的話你應該要反省為何生活裡面竟然沒有關於靈修/信仰的部分。」 這句話一聽起來感覺很苛刻,讓人下意識想反駁 — 我又不神父修女,我一個小小教友不可能每天都有很多靈修體驗感想的。(掀桌╰(‵□′)╯) 然而事隔數天,筆者在閒暇煲劇時竟然在劇情中有了一點信仰上的反思, 驚覺我們的確能從生活中的小事聯想到我們的信仰,或加強我們的信望愛德,或讓我們想起天主,其實 也是生活中小小的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