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的主日是7月13日。到了聖堂,發現祭台布置是白色,便思考這是甚麼慶日。翻了翻自己手中的彌撒經書,應該沒有主日會慶祝的節日。刻意走到看看當天的彌撒單張,發現是聖本篤的瞻禮。再看一看彌撒經書的年曆……咦?聖本篤不是在3月21日嗎?

禮儀 #
筆者找到座位坐下,看到自己的禮儀書沒有今天的瞻禮,想到這應該是本篤會團體自己年曆的節日,索性不翻書,好好感受這一天的禮儀。
這天的禮儀本有部分都是聖本篤的瞻禮,聖神降臨後第五主日變成了「兼慶」﹝筆者強行譯自commemoration﹞
,代表進台詠、亞肋路亞、讀經等等都是按聖本篤的瞻禮,而集禱經、領聖體後經等等則先唸聖本篤,再補念本身的聖神降臨後第五主日。
不單如此,當天的亞肋路亞之前還有本篤會專有的繼抒詠﹝Sequence﹞。彌撒後請教院長,他解釋聖本篤的這個瞻禮本應是在7月11日。由於瞻禮正日是星期五,能夠參與的信友不多,所以院長決定在主日彌撒以「正日外慶節」 ﹝External Solemnity﹞的方式慶祝。可見這天禮儀的重要。
之後翻查資料,又學到新東西。原來按傳統羅馬通用日曆,聖本篤瞻禮的確是在3月21日﹝按東方教會拜占庭禮,聖本篤的紀念也是3月21日﹞。這一天是聖本篤天上的壽辰﹝dies natalis﹞ dies natalis 直譯是「生日」,但聖人的 dies natalis是指他們在現世死亡,在天堂誕生之日
。但由於這一天多數都是在四旬期內,所以大家都很少留意得到。而按隱修禮儀日曆,聖本篤有另外兩個瞻禮,分別是 7月11日紀念恭移聖本篤聖髑的日子,這個瞻禮附近沒有大節日,甚至在隱修禮儀日曆中享有八日慶期;最後就是12月11日,也是和聖本篤的聖髑有關。
聖本篤及他的神子們 #
我們對聖本篤的認識,主要來自他親自設計的《聖本篤會規》以及由教宗大聖額我略所在收集不同見證人後所著的《聖本篤傳記》。
教宗大聖額我略所在的世界,西羅馬帝國沒落,人民漸漸失去希望。大聖額我略為了鼓舞人心、渴望提醒眾信友在看似世界終局的日子仍能夠追尋天主的旨意,便寫下《聖本篤傳記》以及其他聖人的記載。
事實上在西羅馬帝國沒落後,歐洲文明由天主教會建立及維繫,而本篤會功不可沒。本篤會的修會遍佈整個已知世界,隱修士孜孜不倦將經典抄寫複製,送到其他修院作知識保存。任何地方在農業、水利、金工、礦務、建築有新的技術,本篤會的修院網絡便成為知識散佈出去的途徑。由於各地本篤會修院的學校及主教座堂的學校已經一早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和知識交流網絡,為日後出現的大學制度及網絡定下了良好的基礎。基於聖本篤的神子們在過往一千多年的努力,教宗若望廿三世便將聖本篤立為西方隱修靈修的主保,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立聖本篤為歐洲主保之一。
聖本篤對今日的啟示 #
聖本篤生活在公元五、六世紀,在一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其實我們不也是面對相似的問題嗎?我們舊有的社會秩序在崩潰,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失去希望的文化。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和一千五百年前的基督徒,其實也在面對相似的問題:我們在忘記天主的文化中能夠活出信仰嗎?我們還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嗎?
聖本篤對這樣世代的回答是:先退到曠野尋找天主、與志同道合的基督信友建立團體互相鼓勵。以基督信仰團體為核心,同時向世界開放接待那些尋找天主的人,向那些找尋真理的人介紹走往基督之路,幫助那些在生活中有需要的人。本篤會的格言是 Ora et labora 「祈禱與工作」,在俗世生活的我們也需要記得我們的生活是由祈禱與工作交織而成。
謹以聖本篤瞻禮的繼抒詠最後的一句作結:
Ipse memor suae gentis, Nos perducat in manentis semper Christi gaudia.
願聖人記掛着他的人,領我們到永恆基督的喜樂中,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