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本末倒置的陷阱

·

筆者一家習慣主日到附近的隱修院參與主日及慶日的彌撒,然而堂區的神父久不久就會到訪孩子就讀的學校主持祈禱或禮儀,所以有時候我們都會由孩子口中聽到堂區神父的事。

有一次,孩子解釋堂區神父來到學校時經常說笑話,弄得大家也哈哈大笑。然而,本來在哈哈大笑的孩子突然認真起來,說:「但我覺得在彌撒中這樣做不太好,因為是 idolatry﹝拜偶像﹞」筆者以為自己聽錯了,便叫他解釋一下是甚麼意思;而且筆者想理解一下,一個十歲不到的小朋友為何會有這種想法。原來孩子的意思是:「如果在禮儀中神父經常說笑,大家便單單注意神父,而看不到天主了。在彌撒中,天主是最重要的,但當每人只留到意神父,神父便取代了天主。這不就是拜偶像嗎?」筆者當刻也反駁不了,便再問:「那麼,如果神父不在禮儀或祈禱當中,只在之前或之後說笑,那又可以嗎?」孩子想了想:「那就應該無問題了。」

的確,《天主教教理》對於拜偶像 idolatry的解釋不局限於基督宗教以外的虛假崇拜:

拜偶像不僅指其他宗教的虛假崇拜。它對信仰常是一個 恆常的誘惑。拜偶像是把原非天主的一切,予以神化。拜偶像開始存在,就在當人把一個受造物當作天主來尊敬的時候。崇拜的受造物能夠是邪神或魔鬼(譬如崇拜魔王),也能夠是 權勢、娛樂、種族、祖先、國家、錢財 等。耶穌說:「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瑪 6:24)。許多殉道者捨生受死只是為了不朝拜「獸像」,甚至拒絕偽裝的朝拜。 拜偶像否認天主唯一的主權;因而與天主的共融是不能相容的。——《天主教教理》2113

筆者相信神父也好,其他人也好,當他們想像祈禱娛樂化的第一刻,大部分都是抱着一個良好的意願,希望這些說笑、這些搞笑的故事能夠吸引人。可惜這良好意願往往也是過於天真,習慣了娛樂的團體其實更難將注意力放回天主處。《天主教教理》說得很清楚:當任何事情否認了天主唯一的主權,這就是拜偶像。當我們在祈禱中,以娛樂取代了天主時,這就是我們跌倒的時候了。

在隱修院的彌撒,神父講道通常十分認真,除了釋經、教會訓導、本篤會會規及修院歷史外,不時夾雜着英式幽默的嘲笑自己或社會政治。孩子當然會覺得悶,但他們也知道彌撒是祈禱的時候,是恭敬天主的時間,所以他們也不會投訴,頂多是靈魂出竅地分心,或打架要爭一個看到祭台的位置。

當代社會娛樂至死已經是不可逆轉的現實,教會如果也一樣跟從以娛樂好玩去吸引信友,就正正是陷入了以上《教理》所提到的「恆常的誘惑」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當年提出「新福傳」,就是要教會向已領洗的教友重新宣講福音、重燃我們信德的火焰。數十年過去了,我們的「新福傳」是流於自娛娛人,還是真的令到身邊的教友更加認識基督?對信仰有更深的認識?我想回望自己過去的五年,有沒有讀得更多的聖言?有沒有對教會的訓導更加理解?有沒有更加活出基督徒的喜樂?

分類: 信理 樂山樂水

相關文章

祝各位有福的將臨期! 短述「前摺祭袍」
先祝各位在將臨期的守齋準備能充滿天主的恩寵! 進入將臨期,彌 …
政權更迭,基督永王
很多人稱2024年是全球的選舉年,因為有很多不同地方的政府舉 …
Crux stat dum volvitur orbis -- 法國聖母院火災的數個反思
我喜歡,因為有人向我說:我們要進入上主的聖殿!耶路撒冷!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