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龐樂培司鐸早前於公教報登了一篇 文章,表示他認為不應該稱司鐸/司祭為「神父」,因為他們的角色是兄長而不是父。之後有讀者在這裡分享他的 想法,另外友站也有一篇分享 文章,同樣都是不同意這種說法,表示「神父」是對司鐸最恰當的稱呼。很高興龐樂培司鐸願意願意撰文作一點回應。各位讀者可以由兩邊的觀點仔細思量,不妨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你會繼續以「神父」這個稱呼嗎?
如果我們要理解整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耶穌本身去理解司鐸如何以基督之位﹝ in persona Christi﹞。來函說:「所以肖似基督,也同時具有牧者與屬靈之父的角色,這種雙重身份並不矛盾。」你指出司鐸是按照耶穌而作為牧者是正確的,但不是作為一個父親。沒有人稱耶穌為「父」﹝即使依撒以亞 9:5以「父」來稱呼默西亞﹞,因為這相反了聖三的教理。作為聖父的子,耶穌是所有藉洗禮成為他兄弟姐妹的「兄弟」:一如我在《公教報》中的文章提到,聖保祿稱基督為「眾多弟兄中作長子」﹝羅馬書8:29﹞,他們是「基督的同承繼者」﹝羅馬書8:17﹞,而祂「稱祂們為弟兄,並不以為恥」﹝希伯來書2:11﹞。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我們應該如何在教會來作為兄弟般生活,你可以參考 Joseph Ratzinger 所著《The meaning of Christian brotherhood》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W.A. Glen-Doepel,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至於來函第二段「文章引用了《瑪竇福音》23:8-10 ……直接衝突」。在這經文,耶穌是對他的門徒說,叫他們互相之間不要像法利塞人一般:「至於你們……你們眾人都是兄弟」。所以,耶穌並不是告訴門徒不要稱自己的親父母為「父母」,而不要在門徒中使用這些詞語。這就是耶穌在提到祂自己的母親時,耶穌堅持因信德、透過聽祂的話而出現的新關係,這比人際關係更為重要〉﹝路加福音8:21﹞
至於以「神父」作為稱呼,我們回到《宗徒大事錄》及教會的教父得到啟發。在宗徒大事錄,伯多祿作為宗徒之長,與其他(包括雅各伯及保祿)都被稱為兄弟。「父」﹝abba﹞這個稱呼首先出現在隱修團體中,以稱呼隱修院之首﹝而不是所有神父﹞。而是在近期﹝十九世紀﹞我們開始以「 Father 神父」稱呼司鐸,而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則非常常見。在此之前,司鐸在法語被稱作 Monsieur 、在意大利語被稱作 Don 。在聖方濟各.沙雷士的一封信中提到﹝信件1493《 À un ecclésiastique》[1618]﹞,他清楚地向一位想稱他為「神父」的司鐸解釋,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在人性的家庭中,有些長兄能夠被年幼的弟弟視作「父」,而在一些靈性的關係中,有人可能會視自己為司鐸或主教的「子」,但首要的關係是「兄弟」。
中文司鐸一詞來自拉丁文 sacerdotes,意指司祭。這字翻譯自希臘文 πρεσβύτερος presbyteros ,意指 elders長老。這些詞彙都沒有「父」的意思。按人性來說,保祿跟那些他親自領到洗禮的人發展了一種有親厚的關係,我們作為司鐸也一樣,這是一件好事。但我們要記得最根本是聖神透過司祭的手而將新生命給予一個人。我們藉聖神重生,而不是藉司祭,所有聖事也是一樣。我確實相信天主奇妙地透過我的雙手行事,而我對此十分珍惜,但我並不敢將自己視為聖神、賦與生命者。
至於「代父母」,這個角色出現於教會開始為給嬰孩授洗,這在成人洗禮並丕需要﹝在《宗徒大事錄》,洗禮並不需要代父母﹞。代父母協助親父母照顧嬰孩的各種靈性及人性需要,甚至若父母去世代為照顧﹝這直到在近代前是頗為常見﹞。由於嬰兒洗禮成為教會最主要的洗禮,當成人洗禮的數目變多了,很多嬰兒洗禮的做法,包括代父母,也在成人洗禮中出現。為成人洗禮來說,代父母的功用更像在信仰中的兄姐,幫助新受洗者走上靈修旅程:他們没有任何「父母」的角色。
另外,我和我的父親﹝他因 covid過世﹞有非常良好的關係,而我也沒有任何「father wound」,感謝你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