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寫過的小朋友望彌撒系列 (例如 這個 和 這個),最常看見的讀者評論都是「作者肯定未有小朋友,所以才…..」大致都是覺得筆者自己還沒有生育小朋友,所以不會明白父母的艱辛,才輕易地做評論去指點父母該如何如何教育小孩。其實看見這類評論筆者是納悶的,為什麼都覺得筆者必須要有小朋友才有資格給予意見不然就是不夠中肯? 因為這類評論實在太多,而讀者會因為筆者的「身份」而先入為主覺得筆者的意見不聽也罷,所以今天筆者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媽媽是怎樣帶我去望彌撒的。

筆者一直堅持要 讓小朋友盡量不要在彌撒中分心,要盡力讓小孩從小就培養知道去聖堂的意義,所以極力反對父母為了安撫小孩的情緒而提供玩具、故事書、畫簿、繪本、甚至手提電話,基本上是來自父母從小到大的教育。很多父母讀者都會說這是不可能的小朋友不可能沒有任何玩具或故事書。可是,筆者自己就是從小這樣長大的。
筆者嬰兒約三個月領洗,然後父母便每星期都會帶著去望彌撒,在筆者還是嬰兒的時候母親便會拿著讀經書一字一字地指給我看(因此還受到父親的側目覺得媽媽瘋了,跟一個小嬰兒指什麼呢)然後根據母親說的,筆者還沒上學還沒認字之前已經會跟大家一樣拿著經書在看,還會準確地揭頁(大概只是知道讀經是一個聲音等如一個字符所以會順著看)所以,筆者從小到大就沒有過玩具和故事書,在彌撒裡最為分心的行為就是看看之前之後的讀經和福音,還有就是從頌恩或心頌歌集裡找出好聽熟悉的歌自己心裡哼著唱。
嬰兒時期當然很好控制,長大一點自然就會不那麼受控,也會嫌悶和到處東張西望。 母親會和筆者說,每個人都安靜地看書和祈禱,沒有人會吵鬧和聊天玩耍的,所以我也要跟別人一樣做一樣的事。 母親說從小有跟筆者訂下一個規矩,如果母親在彌撒中拉著我的大挴指便代表我的表現是100分,如此類推去到拉著尾指就是非常頑皮了。母親說,偶爾會在筆者不太尊心的時候便會拉一拉手指,然後筆者便會很沮喪然後再努力尊心一點,再慢慢變回一百分。 聽說這是母親和筆者的小互動,非常有效。直到筆者再長大一點到小學,也有參與主日學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參與彌撒。基本上只要和其他小朋友忍不住聊天或者眼神示意開玩笑都會被大人瞪和警告。
其實家裡的教育方法筆者也從來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因為跟筆者一起長大的朋友(就是父母的朋友的孩子)大都是這樣被教育的,所以筆者以為這些都是很基本的事。可是直到長到高中大學之後才發現很多同學並不是這樣被教育的,然後那些同學後來都因為長大了可以自由選擇了(父母也管不了那麼多),大部分都不會再去聖堂和望彌撒,和他們聊天他們的原因不外乎都是「為什麼一定每星期要去彌撒?」「浪費時間」「好悶」「唔知去黎做乜」「以前被父母逼著去的」「終於自由了」, 可是反觀那些和筆者一起被父母嚴厲教育長大的朋友都仍然在每星期去聖堂,有積極參與堂區善會的,有的也許並沒有參加什麼善會,但基本的每星期彌撒還是會去的。筆者想,這多多少少跟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有關係。
雖然筆者並沒有生育還沒有小朋友,可是自己的而且確是這樣被父母教育長大的,小朋友沒有玩具故事書地參與彌撒也許困難,但卻絕對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時代每日在變,大人和小孩要面對的挑戰和引誘也比以前更多,所以筆者才會覺得現在的父母要把小孩教好真的太難太多挑戰了。筆者並不是沒有小朋友沒有經驗就在旁邊指指點點站著說話不腰疼,正因為覺得現在的引誘更多父母更難當才想要帶出從小培養小孩的重要性。雖然困難辛苦,可這也正正是身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希望各位家長都能找到屬於自己有效教育小孩的方法。
[編按:本文作者在主日彌撒中,以小編所知應該被七、八個小孩圍著,也要幫忙照顧不同家庭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