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英國作曲家麥美倫爵士放棄禮儀音樂
看到一篇花邊報道,但對熱愛音樂的信友來說是個令人悲哀的消息。
英國作曲家兼指揮 麥美倫爵士 (Sir James Macmillan) 在最近的一篇 文章 說,他放棄再寫禮儀音樂。他說:
This has sometimes led to tensions. The professionalising of music in church is sometimes regarded with suspicion by clerics and laypeople dedicated to the “modernising” and “democratisation” of religious idea and practice, nervous of the alienating resonances of old-fashioned, hierarchical “elitism”. The churches went through their 1960s revolutions too, and in some things these were necessary and liberating. The musical fallout from these has been problematic, though, especially to those involved in maintaining high standards.
This has been especially dire in the Catholic Church, where deliberately misapplied readings of “the spirit of Vatican II” has turned much of the musical practice in liturgy into a pitiful laughing stock. Anglicans will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too — those aisle-dancing and numbskull jogging for Jesus choruses, maudlin sentimental dirges, faux American folk music and cod-Celticness. The American musicologist Thomas Day described this kind of liturgy as “a diet of romantic marshmallows indigestibly combined with stuff that grabs you by the scruff of the neck and shakes you into submission with its social message”.
大意就是說,一些志於「現代化」及「民主化」宗教理念及習俗的神職及平信徒,對教會內的專業化音樂抱有質疑態度,認為這是古舊的精英主義。這在公教尤其嚴重,因為按「梵二精神」的錯誤閱讀使很多地方的音樂變得「可憐可笑」。
祝讀者光榮十字架節快樂有福!
“unde mors oriebátur, inde vita resúrgeret” –Praefatio de Sancta Cruce 「死亡從何處發生,生命也從何處復甦」–聖十架頌謝詞
[活動介紹]耶穌顯聖容瞻禮--聖樂及禮儀
中學時期聽音樂時總有個疑問:究竟CD 中的彌撒曲或其他的聖樂作品是否真的可以在彌撒中詠唱。即使經常在書中讀到這些曲目在那些作曲家在世的時候是在禮儀中出現,但現實生活中卻很少這些機會。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未來的泉源」研討會開幕辭中文譯本及導讀
薩拉樞機的這篇講辭雖然提到傳統羅馬禮,但事實上,他更集中於禮儀的本質,對每個教友認識禮儀、參與禮儀都有莫大的益處。
我們討論禮儀,很容易流於表面,討論禮節中不同的細節。因為這些是標記,在本質上是容易看見的事物。但實際上,禮儀的本質是以標記進入天主的奧跡之中。而薩拉樞機這次的講話中,正正就是提醒我們,本篤教宗將羅馬禮特殊形式帶回教會主流當中,正正是要讓所有信友從新在禮儀中獲得靈修的養份,真正透過禮儀跟天主相遇。
薩拉樞機:「首先我願意由心底感謝在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 歷任教宗》自動手諭十周年,在黑撒根拉特舉辦「未來的泉源」研討會的主辦人,他們讓我在你們反省這個題目時給予一個介紹, 這題目對教會的生命很重要,尤其是對禮儀的將來;我很高興能給你們一個開幕辭。
聖事有效就夠了嗎?(續)
上次,筆者嘗試就討論「聖事是否有效」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表示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問錯了,因為聖事必須有效才是聖事,是最根本作為聖事的條件 ( sine qua non),但我們要追求的是我們在禮儀中能否透過全心的準備及參與慶典,達致自己及他人靈魂的得救。
但不知怎地,有讀者將這種討論拉扯到兩個筆者沒有提及的議題:
禮儀用品的金錢價值1 羅馬禮普通及特殊形式的優劣2 老實說,很多人都誤以為禮儀要好看就一定要花很多錢,雖然這不是事實,但這個題目走出來筆者也算能夠理解,所以其實早已 解釋過 了。但筆者完全不明白為甚麼談到聖事是否有效及聖事的外在隆重性會突然跳到羅馬禮新舊禮的比較呢?筆者認為,新舊禮最大的分別根本就不在它們兩者的隆重程度,而是在它們實際禮儀年曆、禱文等等的分別。這個題目出現實在令筆者摸不着頭腦。3
我用一件剛剛發生的事情來解釋為何這兩個問題是完全的離題。
聖事有效就夠了嗎?
近日,香港教區出版了新的 教區牧民指引。其中有關彌撒聖祭的 指引 列出了不少細節,清楚列明神父開彌撒的種種要注意之處。有些教友會有疑問:「為甚麼這樣麻煩呢?最重要不就是要有效嗎?」
這個問題的確問得很好。其實不少神學家、禮儀專家、甚至聖人也解釋過,筆者不打算在眾多專家前班旦弄斧,用甚麼大道理解釋,但筆者嘗試以一些身邊的小事情作比喻。
[圖片故事] Merry Christmas!
《樂山樂水》祝各位聖誕快樂!
輔祭真難做!
較早前曾分享過一篇外文的 短文,講述神父要取悅信友是多麼困難。其實不止是神父,連在神父旁邊的輔祭們也似乎特別注目,總是做得不好。
以下的都是筆者在過去多年聽過的說話,各位隨便對號入座:
[活動介紹] 陳日君樞機主講:禮儀革新的精神
有朋友介紹,陳日君樞機將會舉辦一個禮儀講座,詳情如下: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二)
上星期Prudence分享了 Father Angel 有關「面朝東方」的來函,但只刊登 第一部份,今天刊登餘下的內容,希望各位讀者看畢後也能好好咀嚼內容意思,並帶到祈禱與默想當中。以下用橘色的部份是Prudence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 **6. 聖教會既不會以一位樞機的建議、也不會以教廷發言人的聲明來作為正式訓導
由於教會的禮儀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泉源,因此,教會不會隨便頒布禮儀的法則和規定。相反,教宗聖父或有關聖部必定以正式的渠道作出修改或澄清,或通諭、或手令、或訓令等。因此,教會是不會因為一位樞機在一個會議上的建議,或教廷發言人的新聞稿作為正式的訓導,並要求信友跟從。建議只是建議,新聞稿更非用以澄清禮儀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