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家庭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1)——人是身體及靈魂
上文 提到我們開始了一個系列,研讀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及保祿六世的「人類生命」。要理解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身體神學」,甚至說,要真正接受天主教會對「性」及「愛」的訓導,筆者認為以下兩點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 我們是靈魂及肉身兼備的受造物。 天主「在起初」給人的計劃、人在「墮落後」的境況、以及基督如何「救贖」人性。 教會在二千年來應付過不少異端,就是對天主錯誤的理解。很常見的一種想法就是,將人或世界的物質及靈性分裂。 很多古時的宗教將世界視為善和惡相爭之地。創世紀卻說天主創造了世界,說:「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世紀 1:31) 接着,基督徒要面對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跟從諾斯底主義的人都認為人如果要達到真正的完滿,並不是靠信仰、聖書、宗徒傳承,而是靠一種秘密的知識。而這知識不是人人能夠擁有的。既然他們都不相信傳承的信仰,他們信仰的內容其實和基督信仰沒有甚麼關係,卻在用了基督信仰的詞彙去說他們的理論。他們普遍相信,人的靈魂是造物主靈體的「碎片」或「分身」,但這高雅的靈魂卻被困在屬於惡的世界、屬於惡的肉身當中,所以人的終向就是要脫離肉身,回歸到造物主當中。 然而,這並不是基督信仰。 基督信仰不依賴一些個人的「覺悟」、超越聖經、歷代聖人教導的學說。基督信仰——聖經及教會的訓導——由一開始就不止於相信創世紀說「世界是好的」,也同樣相信,我們的復活是靈魂和肉身一起復活:
由《身體神學》到《人類生命》(0)——前言
今年2018年是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頒布《 人類生命》( Humanae Vitae, 英文)通諭50周年。這通諭對不少教友來說都是頗為陌生,就算知道也是不甚明白。 的確,很少神父會著重解釋及教導《人類生命》通諭,而慕道班導師亦很少有教導,但是我們是不可能忽略這部分的教會訓導。因為在1968年,保祿六世藉《人類生命—論節制生育》,相反世界潮流,堅持教會二千年來不變的訓導:「 人工抗孕是違反人類的性,是不道德的」。保祿六世在強調「負責任父母」 (responsible parenthood) 的同時,強調人工抗孕是違反道德的,相反應利用造物主在人身上奧妙的安排,以自然可孕期的周期區間孩子的來臨。而事實上,這種日漸成熟的「自然家庭計劃」發展到今天,成功率既高,而且亦為夫婦二人帶來不少其他身心靈的好處。
個人短記:家庭玫瑰經
兒子早一段時間已嚷着要唸整串五端玫瑰經。 事緣是兒子的代父早前送給了兒子一條短的玫瑰鏈,只有一端的那一種。兒子對此十分興奮。我想是因為他在祈禱的時候不知道做甚麼好,現在祈禱時,除了口頭唸禱文之餘,他的手終於有所寄托。 那時,晚上家庭祈禱便變為唸一端的玫瑰經。很快兒子便發現爸爸媽媽拿着的玫瑰鏈長得多了!他便發現原來平日唸的玫瑰經是濃縮版!起初兒子只是想拿着這條長的玫瑰鏈唸,但不久,他便不甘於只是用這條玫瑰鏈的一部分:他要唸整串的玫瑰經,他要給聖母整串玫瑰花環。
進教之佑九日敬禮分享講辭(2)
院長,各位會士,晚安。 有時候,在學校早會上,或其他場合,聽見老師或講者分享關於「孝順父母」的題目,我都會特別想起那些單親甚至是被父母遺棄的小孩,他們聽到這些話,會有甚麼感覺呢?老實說,我覺得他們不太好受。 最近,院長在晚訓時提及父母這話題。晚禱後,一位宿生走來跟我說:「我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他們都不容許我住在他們各自的家。」雖然這裡的宿生很多都是家庭不完整的,但每次從別人或他們口中聽到這樣的故事,我的心都很酸。我回答他:「我明白的。但你是有父母的,天父就是你的爸爸,而聖母就是你的媽媽。」 當我準備這分享稿時,想起這件事,讓我再次反思,聖母瑪利亞在我們的生命中擔當的角色。
《樂山樂水》的原則 + 回應林鄭月娥宣稱信仰不影響其政治決定的聲明
背景 # 據 報道: 林鄭月娥今日 [註:2017年2月3日] 接受商台節目《人民大道中》訪問,被問及一旦當選,香港會否啟動婚姻法。林鄭回應指,自己是相當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會不斷提醒自己,不會用信仰決定政府政策立場。 # 網誌的責任 # 有好些教友說:「我們不必有立場呀!因為在教會內的立場很多,不必再說重覆的東西呀!」本來如果是個人名義的話而沒有立場,倒沒有人能投訴甚麼。 但如果是以「天主教」名義寫作的話,網誌作者或編輯就有道義責任表達天主教會的立場 (或聲明某文章和教會訓導相異),否則的話便很容易使天主教會的訓導模糊了。這對信友或教外人都是缺乏愛德的,一如已故的美國總主教 Fulton Sheen 說: 「在美國少於一百人憎恨羅馬天主教會,但數百萬人在憎恨一個他們 以為 是羅馬天主教會的誤解。」 “Not a hund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t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but millions hate what they mistakenly think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is” 作為教友,我們有責任宣講天主教信仰的真理,一於基督的勸喻:
寫《感謝神父咭》的感想 -- 天主的家庭
大家可能都有留意到,我們《樂山樂水》早前跟「聖十字福傳」合作,宣傳及派發他們的《 感謝神父咭》。本身筆者也想在將臨期寫幾張咭給幾位神父、主教、及樞機,誰知兒子在聖誕前又病了,忙於照顧。弄得筆者要在聖誕日後才有時間寫咭寄咭。筆者也想分享一下寫《感謝神父咭》的感想。 筆者寫咭的對象有親身認識的神父主教,也有不認識的。但 他們全部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非常喜愛小孩子。 他們喜歡我家小孩的熱情實在不亞於親戚中的姨媽姑姐。 然而他們卻為了福音的原故而放棄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瑪竇福音 19:12) 無疑地,天主給人的原始誡命包括一男一女建立家庭,生育繁衍:
老生常談性教育?
這陣子生活真的很繁忙,抱歉還未能好好安排恆常寫文章。現分享前陣子在良友之聲的家長專欄內有關孩子的情性教育的小文章。這個課題看似老生常談,性應是情感的進一步表達方法,但成人往往未能好好地教育孩子這方面的知識。這不是單單生理知識的傳授。如果我們未能好好認識並管理自身的情緒,又怎能談性呢? 原文載於2016年11月 良友之聲 性教育彷彿總是帶點禁忌。坊間一般的性教育只談器官認知、避孕、性病等等的性愛教育。然而,性教育應是全面的「情、性教育」,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父母在孩子的德育和情感教育上應有自主權,不能單靠學校,甚至「外判」給不良的社會媒體,灌輸偏差的資訊。父母和家庭正是孕育良好品格和心智成熟孩子的關鍵,正確的教導,亦有助提高兒童的自我警覺及自我保護意識。 父母常見的問與答 我從哪裡來? 小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就自然會問:「我從哪裡來?」這時,就是開始小孩子情性教育的好時機。 視乎小孩子的認知能力,父母可以簡單解釋嬰兒在母親體內成長的生理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應同時解釋,小孩子的出現是由於父母相愛,是天主降福這家庭的禮物。這方面比單純的生理知識更為重要,因為這在小孩子心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父母及天主都愛著自己。 對性好奇是「咸濕」嗎? 或是應毫無禁忌? 小孩子詢問與性相關的問題不是「咸濕」,而是他們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好奇。性敎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没有性,就没有家庭,社會也没有下代。但這也不代表講性就毫無禁忌。正正是因為性跟生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我們更應教導小孩仔保護自己。 我們要教導小孩子尊重自己的身體,也要尊重别人的身體。小孩子要學懂保護自己,有些身體的部分是隱蔽的,不能讓外人碰觸,自己也不能碰觸別人的那些部分。這不是單單的生理教育,而是教導小孩以正確的方法愛自己、愛他人。
婚姻和社會的迷思:閱〈為婚姻辯護〉後有感
筆者的文章,很少涉及一些社會時事或其他較「認真」的課題,不是不關心或有冷感,其實是筆者總希望逃避,因坊間的文章不時有很多很多的謬誤,但筆者不似這網誌其他作者有精力去回應或評論。(說穿了就是懶惰!)故筆者的文章多是輕輕鬆鬆的吧:煮煮飯,談談情,說說愛,一些無聊的對話。很久以前,有朋輩給我分享了一篇名為〈為婚姻辯護〉,與近年流行光說「愛」的潮流不同,是少有乎合天主教教理又顯淺易明的文章,就在這兒引述一些選段與大家作點分享吧。 現代社會錯誤的論調,就是在於宣揚婚姻是可被重新定義,以適應時代的改變。這其實是不理性的,並忽視了婚姻的本質。…… 語言的偽術,在這個世代,特別是在香港社會,稍有留意時事的你也不會陌生吧。隨著時代的改變,的確很多客觀的情況或許已改變,但有很多東西的本質仍是不變。一個詞語或概念的定義,比大部分人的想像來得重要。但 誰人有權力去定義這些詞語和概念呢?
基督徒生活的節奏
老實說,香港人的生活真的很忙。單單工作及相關的通勤已佔了一天的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剩下來的十個小時多點,我們又要吃飯、和家人朋友相處、找點娛樂,結果連睡眠時間也被壓縮,大家在巴士地鐵經常看到上班族或學生累到睡著了。 作為香港人是非常忙碌,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的信友就自然有挑戰:周末總是朋友親戚聚會的時間、小孩子課外活動興趣班也總是在星期日上午。那裡主日的彌撒呢?平日的祈禱呢?這些都總是被遺忘的「節目」。就好像每當有重要電視節目要播出時,平常播的卡通片就要暫停播映來遷就。雖然我們都知道彌撒是很重要,不可以「走課」的,然而實際執行上又好像不太容易。 筆者也深同感受,也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嘗試平衡各方面的活動及休息。但對筆者而言,我們的信仰不只限於主日去聖堂參與彌撒,也不止於每天刻意抽出來的祈禱時間。聖多瑪斯說:「恩寵完滿本性」,如果我們連本性的生活都過得不好,我們怎能真的說自己過著充滿恩寵的信友生活?筆者願意分享一些堅守的原則,讓大家可以參考,建立一個健全的基督徒生活。 彌撒聖祭 # 彌撒聖祭是主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祭獻的不流血重現,這是我們救恩的實現。基督取了一個身體,再將此獻給聖父,以贖回人類。我們每周主日必定要參與彌撒,不只因為我們怕下地獄,不只因為這是教會四規之一,而同是也因為我們渴望參與主耶穌的祭獻。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我們必定要將主日從其他日子中刻意抽起,將這一天特意用作跟天主相遇的時間。耶穌曾說過: 「安息日是為了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馬爾谷 2:27-28) 正正因為基督徒生活的一切都來自十字架的祭獻,我們在一周中特別抽起一天來回到十字架的祭獻,就是主日的意義。 這天讓我們重新領洗時我們的信仰宣示,讓我們不會在這天成為課外活動的人偶。 給男士們的一個建議:你一定要學懂輔彌撒。 你要知道彌撒的基本程序,懂得幫神父準備祭台,懂得輔助神父舉行彌撒。這對你自己及你身邊的人都很重要。有機會再詳談。
續談小孩子望彌撒
有時候真的不到我們幾位《樂山樂水》的作者不服,我們其中幾篇最受歡迎的文章都是和 小孩子 參與禮儀有關。不久前筆者也帶著兩歲的兒子參與聖周六的復活節守夜慶典。大家也知道這一晚的禮儀是整個禮儀年曆的最高峰,也是最長的一晚禮儀。對於一個會走動卻未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小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磨練 (磨難?)。筆者也有少許經驗想跟各位分享,各位家長讀者不妨讀後也投稿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