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輕鬆一刻

「你們要常常喜樂」——喜樂主日的反省
「你們要常常喜樂!」保祿宗徒在寫給斐理伯信友的書信中是這樣勸勉基督信友。但現實上,我們的生活充斥着令人難以喜樂的事:我們工作不順利、和朋友有誤會、跟家人有衝突、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長輩離世…… 與保祿宗徒的勸勉相反,佛家因此認為「生老病死」皆苦,連「生」也是苦的。另外也有不少當代思想,說人生本身毫無意義,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生命添加意義。但事實上,如果生命本身並無意義,要個人刻意添加,這種外加的意義亦只是一種自我麻醉,根本上就只是在欺騙自己要辛勞過活,倒頭來還只是一場空。 保祿宗徒的說話則相反,他在提醒所有基督徒,我們的生命即使困難,也是值得喜樂的。
個人短記:家庭玫瑰經
兒子早一段時間已嚷着要唸整串五端玫瑰經。 事緣是兒子的代父早前送給了兒子一條短的玫瑰鏈,只有一端的那一種。兒子對此十分興奮。我想是因為他在祈禱的時候不知道做甚麼好,現在祈禱時,除了口頭唸禱文之餘,他的手終於有所寄托。 那時,晚上家庭祈禱便變為唸一端的玫瑰經。很快兒子便發現爸爸媽媽拿着的玫瑰鏈長得多了!他便發現原來平日唸的玫瑰經是濃縮版!起初兒子只是想拿着這條長的玫瑰鏈唸,但不久,他便不甘於只是用這條玫瑰鏈的一部分:他要唸整串的玫瑰經,他要給聖母整串玫瑰花環。
故事、人生、信仰培育
日前聽了一個關於小童閱讀的講座,講者談及她認為如何作親子閱讀,以及選擇好的繪本圖書。當中講者表示,好的繪本圖書應幫助小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亦能讓他們學習現實。另一方面講者亦表示,我們不必太擔心小孩子能否「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 兒童文學本身是由成人寫作,他們寫作時都放進了他們的人生經驗。 小孩讀者看到故事的趣味,而成人則更能看到故事中的各種人生苦澀甘甜。小孩子看到魔法的奇妙,角色探險的刺激;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起跌。 我們不必期望小孩子看到故事中多個層次的意義,因為這需要的不是成人的解釋,而是人生的歷練。小孩子經歷了多些事情,就自然明白。 兒童文學如是,基督徒的人生亦然。
教宗上電視
教宗良十三世 (Leo XIII) 是第一個被拍攝影片的教宗。良教宗生於1810年3月,1837年除夕成為神父,1843年2月成為主教,1878年2月20日被選為伯多祿的繼任人,成為第256任教宗。
布朗神父的真理及理智
最近在看著名的英國天主教作家 G. K. Chesterton ,然而不是看他的護教學經典 Heretics, Orthodoxy, 或 The Everlasting Man ,卻是看他用以賺取收入的 Father Brown (布朗神父)系列的偵探小說。 但 Chesterton 卻不放棄在小說中表達他的信仰,以下是在 Father Brown 首次出場時,跟假扮成神父的大盜 Flambeau 的對話: [The fake priest Flambeau:] “Ah, yes, these modern infidels appeal to their reason; but who can look at those millions of worlds and not feel that there may well be wonderful universes above us where reason is utterly unreasonable?” “No,” said the other priest; [Father Brown] " reason is always reasonable, even in the last limbo, in the lost borderland of things. I know that people charge the Church with lowering reason, but it is just the other way. Alone on earth, the Church makes reason really supreme. Alone on earth, the Church affirms that God himself is bound by reason." The other priest raised his austere face to the spangled sky and said: “Yet who knows if in that infinite universe——?” " Only infinite physically," said the little priest, turning sharply in his seat, " not infinite in the sense of escaping from the laws of truth." " Reason and justice grip the remotest and the loneliest star. Look at those stars. Don’t they look as if they were single diamonds and sapphires? Well, you can imagine any mad botany or geology you please. Think of forests of adamant with leaves of brilliants. Think the moon is a blue moon, a single elephantine sapphire. But don’t fancy that all that frantic astronomy would make the smallest difference to the reason and justice of conduct. On plains of opal, under cliffs cut out of pearl, you would still find a notice-board, ‘Thou shalt not steal.’" (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 / The Blue Cross)
輔祭真難做!
較早前曾分享過一篇外文的 短文,講述神父要取悅信友是多麼困難。其實不止是神父,連在神父旁邊的輔祭們也似乎特別注目,總是做得不好。 以下的都是筆者在過去多年聽過的說話,各位隨便對號入座:
[圖片故事]愉快的修道生活
又到沉悶的星期一,筆者看到幾張圖片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輕鬆一刻] 從 Warcraft 到聖召
[本文傾向是個人筆記,會有些電玩用詞,不明白可不用理會] 早前跟內子請假兩小時,跟舊同學去看了 Warcraft the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Rxoz13Bthc 看完之後雖然馬上趕回家陪家人,但當晚仍和舊朋友在電話中懷緬當年玩 World of Warcraft 的時間:當時筆者都不算是 progressive player ,沒有機會參加那些 40人、25人的 raid。但那時每天晚上(星期二的每周維修除外)以最快速度完成功課、練琴及家務便坐到電腦前打機,還記得那時種種趣味:第一次看到遊戲中大城市 Ironforge 時的震撼,沒有錢買 mount 卻要在廣大的 Stranglethorn Vale 掙扎打獵,三個人打5人dungeons 卻因為有人睡著全滅,買第一隻 mount ,到新的地區探險 …… 那時由最初的 WoW 打到 The Burning Crusade,也在 Wrath of the Lich King 時代玩了一陣子,接著便因生活越來越忙便沒有再玩了。World of Warcraft 確是筆者最懷念的其中一段回憶。 在懷緬這些 good old days 的時候,朋友說了句話,筆者覺得很有意思。他的意思大概就是,「我們再也不會有機會像那時候那樣在一個遊戲中花時間。」筆者想著也對,就算現在我們玩回同一個遊戲,基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種種責任,我們都不能像那時候花這樣多精力去做一件跟我們生活無甚關係的事。 筆者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想做很喜歡做。但人慢慢成熟,要學習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 這召叫就要我們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而不是做甚麼事情。有些人的召叫是做神父,有些是做修道人,有些人是建立家庭,有些人是要為天國守獨身……我們的心靈在我們達到我們的聖召之前都不會感到平安。 有時我們對於心中的煩燥甚感不安,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未找到,或不願接受自己的聖召,甚麼我們沒有打算尋找天主給我們的召叫。但如聖奧斯定主教所說,我們的心靈除非安息在天主懷中是不會止息的。很多人拒絕找尋及活出天主的召叫,便嘗試以其他的事情去麻醉自己的不安:打電玩、不停運動、去旅行、 追明星、甚至忽略自己的本份,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聖堂、探訪別人……以上一切,不一定是壞事,甚至有很多是好的事,但 當我們不是因著良好的意願來做,這些好事卻不會對我們有所得益。
母親節快樂! 願聖母看顧我們的母親與家庭
今天是母親節,Prudence先祝所有媽媽母親節快樂!
《樂山樂水》已完成朝聖
今天是預報救主降生瞻禮,祝各位瞻禮快樂!適逢清明節公衆假期,今天《樂山樂水》幾位主筆先相約到其中一間有聖門的教堂朝聖靈修,再到三間以聖母為主保的教堂朝聖。你們認得出是哪裡的聖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