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人際關係

「美麗」新世界 ——教會還接受「美」嗎?
筆者很多時都覺得,我們正活在一個憎恨「美」的時代。不單社會如是,教會文化也是如是。 我們追求簡陋的東西。我們寧可重新花錢花精神去買去造一些醜陋而不耐用的東西去取代那些漂亮且用了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東西。我們卑視別人的高品質的藝術,卻稱讚那些半桶水的藝術,甚至 趕走那些真正的藝術家 以容納那些低俗的藝術。 社會的文化及教會的人不斷地說:舊的東西沒有用,美沒有用。普通人看不明白。不少人甚至排斥美的東西,反而以不少的新創作去取代。「特別是美的東西。美是有吸引力的,而我們卻不願意讓人們受到古老的東西吸引。我們要他們喜歡新東西。」 然而,這不是天主教會的想法。《天主教教理》是這樣說的: 「真理本身是美的。 」(“Truth is beautiful in itself. “)《天主教教理》n.2500 真實的事物是美的,天主是真實本身,也是「美」的本身。我們透過真實的事物,透過「美」的事物,慢慢認識並走近天主。但是為甚麼我們的社會,甚至我們教會中的不少人,都抗拒美呢?把舊的美好事物拋棄,卻用一些新卻庸俗的事物代替。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 double-space-with-newline }} 這實這令我想起 赫胥黎 (Aldous Huxley) 所寫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一位富有慈悲的牧者-劉勝義神父
[編註:上周 介紹 了李毓明神父舉行彌撒慶祝晉鐸鑽禧。但香港也不乏這些終身事主的神父。今天我們也便在介紹另一位晉鐸六十周年的神父。] 『法官』對一般人來說,一定是很嚴肅、公正與鐵面無私的形象;如果是天主教會內的『法官』又或者是負責『司法』的神長,我們一定會以為是很冷酷的樣貌與冷冷的態度,又或是只喜歡對著一大堆司法文件的人。 但今天要分享的人物,雖然他曾是貴為教區的司法長,但為我和內子他又是一位滿有愛心和豐有幽默感的一位神長。他就是晉鐸鑽禧的劉勝義神父 (Rev. John Russell, SJ)
進教之佑九日敬禮分享講辭(2)
院長,各位會士,晚安。 有時候,在學校早會上,或其他場合,聽見老師或講者分享關於「孝順父母」的題目,我都會特別想起那些單親甚至是被父母遺棄的小孩,他們聽到這些話,會有甚麼感覺呢?老實說,我覺得他們不太好受。 最近,院長在晚訓時提及父母這話題。晚禱後,一位宿生走來跟我說:「我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他們都不容許我住在他們各自的家。」雖然這裡的宿生很多都是家庭不完整的,但每次從別人或他們口中聽到這樣的故事,我的心都很酸。我回答他:「我明白的。但你是有父母的,天父就是你的爸爸,而聖母就是你的媽媽。」 當我準備這分享稿時,想起這件事,讓我再次反思,聖母瑪利亞在我們的生命中擔當的角色。
老生常談性教育?
這陣子生活真的很繁忙,抱歉還未能好好安排恆常寫文章。現分享前陣子在良友之聲的家長專欄內有關孩子的情性教育的小文章。這個課題看似老生常談,性應是情感的進一步表達方法,但成人往往未能好好地教育孩子這方面的知識。這不是單單生理知識的傳授。如果我們未能好好認識並管理自身的情緒,又怎能談性呢? 原文載於2016年11月 良友之聲 性教育彷彿總是帶點禁忌。坊間一般的性教育只談器官認知、避孕、性病等等的性愛教育。然而,性教育應是全面的「情、性教育」,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父母在孩子的德育和情感教育上應有自主權,不能單靠學校,甚至「外判」給不良的社會媒體,灌輸偏差的資訊。父母和家庭正是孕育良好品格和心智成熟孩子的關鍵,正確的教導,亦有助提高兒童的自我警覺及自我保護意識。 父母常見的問與答 我從哪裡來? 小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就自然會問:「我從哪裡來?」這時,就是開始小孩子情性教育的好時機。 視乎小孩子的認知能力,父母可以簡單解釋嬰兒在母親體內成長的生理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應同時解釋,小孩子的出現是由於父母相愛,是天主降福這家庭的禮物。這方面比單純的生理知識更為重要,因為這在小孩子心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父母及天主都愛著自己。 對性好奇是「咸濕」嗎? 或是應毫無禁忌? 小孩子詢問與性相關的問題不是「咸濕」,而是他們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好奇。性敎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没有性,就没有家庭,社會也没有下代。但這也不代表講性就毫無禁忌。正正是因為性跟生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我們更應教導小孩仔保護自己。 我們要教導小孩子尊重自己的身體,也要尊重别人的身體。小孩子要學懂保護自己,有些身體的部分是隱蔽的,不能讓外人碰觸,自己也不能碰觸別人的那些部分。這不是單單的生理教育,而是教導小孩以正確的方法愛自己、愛他人。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 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 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 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色情文化的傷害——聖若望保祿二世的啟示
筆者剛剛開始閱讀 卡羅爾.華廸卡主教 (Bishop Karol Wojtyla)1 所著的《愛與責任》( Love and Responsibility)。這本書可以說是為將來華廸卡主教成為教宗後,連續一百多篇的星期三講道 (Wednesday Audience) 講論「身體神學」( Theology of the Body)2 的思想基礎。
別人的那些令人稱羨的愛情,我能擁有嗎?
近年,媒體/討論區等等都愛標籤「港女」沉迷愛看韓劇,只因愛看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戲。不少網民 (也許大部分還是男性)更喜歡嘲笑「港女」沉迷那些偶像劇中才會發生的「浪漫」情節,被劇中男主角迷得魂不守舍,更抱怨因為女性愛看浪漫愛情戲,才對現實中的另一半要求更高:為什麼你不能像某某劇的男主角那樣XXXX? 的確,也許大部分女生偏向喜歡看感情戲,畢竟大部分女生都愛浪漫。那些帥氣的男主角,為了女主角,或霸道或溫柔,或深情或浪漫,經過重重困難最終排除萬難幸福地相愛。劇中的那些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深情的說話,女生們也許的確會將幻想將自己當成女主角去經歷那些夢幻美好又感動的愛情,也許會羨慕那些動人美麗的愛情。可是,換個角度想,當我們羨慕電視劇裡的愛情時,有人或許會感慨現實中不會有這些夢幻似的情節,有人或許會對另一半的要求更高,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那些動人的愛情戲裡也包括了男女主角為對方的各種付出和成長。其實電視劇裡和現實中的愛情都一樣,需要雙方的包容、理解、遷就和付出。
婚姻和社會的迷思:閱〈為婚姻辯護〉後有感
筆者的文章,很少涉及一些社會時事或其他較「認真」的課題,不是不關心或有冷感,其實是筆者總希望逃避,因坊間的文章不時有很多很多的謬誤,但筆者不似這網誌其他作者有精力去回應或評論。(說穿了就是懶惰!)故筆者的文章多是輕輕鬆鬆的吧:煮煮飯,談談情,說說愛,一些無聊的對話。很久以前,有朋輩給我分享了一篇名為〈為婚姻辯護〉,與近年流行光說「愛」的潮流不同,是少有乎合天主教教理又顯淺易明的文章,就在這兒引述一些選段與大家作點分享吧。 現代社會錯誤的論調,就是在於宣揚婚姻是可被重新定義,以適應時代的改變。這其實是不理性的,並忽視了婚姻的本質。…… 語言的偽術,在這個世代,特別是在香港社會,稍有留意時事的你也不會陌生吧。隨著時代的改變,的確很多客觀的情況或許已改變,但有很多東西的本質仍是不變。一個詞語或概念的定義,比大部分人的想像來得重要。但 誰人有權力去定義這些詞語和概念呢?
內外對話:一家之主竟然是聖若瑟?!
內:嘿嘿嘿,很久以前聽過一個有關聖家的笑話。 外:說來聽聽吧。 內:你覺唔覺得「聖家」好畸型,是一個怪怪的家庭?
母親的微笑,是「贏在起跑線」的關鍵?!
在網上看到一個韓國電視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讓媽媽和孩子被中間的「視覺懸崖」分隔著,天各一方,看看孩子面對著開心笑的媽媽,和木無表情的黑面媽媽的反應。孩子在那個情況可以無視眼前的障礙,克服恐懼,勇往直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