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mw-reader

[讀者來函]將臨期第一主日反省
將臨期第一主日反省 作者:尋道少年 上主,我舉心向你;我的天主,我要全心倚靠你……(詠廿五1-3) 在中世紀,這首聖詠已用於本主日的進台詠。實在,為開啟新禮儀年的首台彌撒,這對經指出了我們生命的唯一方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Elm96fbsk 在將臨期內,我們預備紀念基督首次來臨,亦準備祂再度來臨。「我們不要拒絕祂第一次來臨,以免畏懼第二次來臨。」(聖奧斯定) 本日福音中﹝路加福音 21:25-28,34-36﹞,耶穌論及其再臨,說「眾人要恐懼」但「你們的救援近了」。的確,為準備好的人,主的再臨就是救援與光榮的來臨。但為不忠信的僕人,主人回家卻帶來深切的恐懼。
《蛇》——談《帕羅林樞機談“我們為什麽與中國對話”》
《蛇》——談《帕羅林樞機談“我們為什麽與中國對話”》 # 文:小劍 2018.2.2 [編按:小劍是一位屬中國地下教會的信友。以下文章是他對近日梵中建交的傳聞,尤其是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樞機 (Cardinal Parolin)最新文章的回應。有關的新聞在這一 貼文 中集中收藏,以方便重閱。] 那古老的蛇,從牠舌信偷偷吐出壹毒汁,滴落在兩位白衣主教的酒杯中,一個差點要了教會的命,另一個似乎要了這位主教的使命,其實我以這樣文字,形容當前將要發生的事實不為過分。 昨日,梵蒂岡內部通訊發表一篇中文版 《 帕羅林樞機談“我們為什麽與中國對話”》該文在國內忠貞教會引發喧然大波, 我們從帕羅林樞機 (Cardinal Parolin) 這篇訪談錄中可以看出來,大致上跟教宗方濟各基本想法和對華政策相吻合,但有壹點,筆者註意到,帕羅林樞機說:「如果要求某個人做出犧牲,無論大小,就應該讓所有人都清楚這不是政治交換的代價,而是在為了更大益處、基督的教會的益處這壹福音前景之中。 」這位樞機又如是說:「本著孝愛的服從,即便是當並非壹切都立刻十分明朗和可以理解時。」誠然,這已經很清楚表明:教宗不敢說或不做的事,要完全「犧牲」掉國內地下教會,而帕羅林堅決的捨棄地下教會而換取對華以最大的利益,大概這就是,他與方濟各教宗的求同存異吧。 在該文中,這位國務卿似乎要把客觀歷史非要說成是圓的,他指出:「眾所周知,隨著『新中國』的到來,教會在那個偉大國家的生活曾經經歷了嚴重對立……」 難道中國教會六十多年以來遭受嚴重迫害,是教會的錯? 跟國家對立?成了反動組織?按他的定性,那些主教、神父和眾多教友,因為信仰的原故,為了忠於宗座,效忠聖伯多祿和他的繼承人——羅馬教宗而迫害,甚至殉道,都是死有余辜嗎?
[讀者來函]基督徒看正義與法律
[編按:公義 (正義) 的課題一向都是社會關注的議題。以下是一篇讀者來函,作者是一位於法律界工作的天主教徒,他在文中分享我們作為基督徒,該如何以信仰的角度看待法律。] 「公義」或者「正義」 (justice),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一種實在的倫理美德 (virtue) [編註:天主教教理稱為「德行」],就是首要給予天主祂應得的,然後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 ( Iustitia suum cuique distribuit, Justice gives each one’s due.) 一如依撒意亞61:8所說,天主是「愛慕公義的上主」,祂對世人的要求很清楚:「無非就是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米該亞6:8) 履行公義,要求我們以公正不偏的態度,對待近人:「不可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肋未紀19:15)
[讀者來函]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
[編註:有海外讀者翻譯了一篇有關聖召的 文章,跟大家分享。] 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 # 翻譯:Waverly 美國的羅德島普羅維登斯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多瑪斯.托賓主教(Thomas J. Tobin)最近在他的教區報紙 專欄 中强調了他的教區目前面臨的的聖召危機。托賓主教指出: 拿一些普羅維登斯教區的神職人員數字來思考:從十年前開始,由於退休的原因,已經導致我們減少了58位本來在教區活躍服務的神父,而到現在為止,我們教區只有祝聖了18位新晉神父。教區總計一共少了40位能夠活躍服務的神父。目前可以活躍服務的神父平均年齡為59歲。算上退休神父, 教區所有神父平均年齡是67歲。40歲以下的神父只有21位。 當然,並不是唯獨只有普羅維登斯教區忠誠的信友們遇到這樣嚴峻的狀況。 神父的短缺,缺少新血的晉鐸班,表現平平的神學院註冊統計數字,都顯示了未來年度的問題沒有改善。教會當局為了因應這個慘淡的情況,解决聖召危機 ,多在尋找最新的方案、主動的策略來推廣聖召。 增加聖召並不是真的這樣難。我們早已經知道答案:當每個地方,傳統的天主教在那裡蓬勃發展,聖召也就蓬勃發展。 過去,我曾經寫了由內布拉斯加州 林肯教區 (Lincoln, Nebraska) 和北卡羅來納州 夏洛特教區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所提供的藍圖。兩教區儘管規模不大(林肯有不到10萬名登記的天主教徒,夏洛特有20萬人) [編按:據香港教區教務統計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一日的 統計,香港教區約有 389,000 教友。] ,但這兩個教區有著成功的聖召實例:
[內地教友來函] 我為上主萬軍的天主憂心如焚
[編註:《樂山樂水》收到來自中國地下教會信友的來函,他在文中表達了他對內地敎會的憂心,以及他對普世教會未能協助內地教會的哀號。這位內地信友文筆流露著對聖座在中國事務歎慢板的不滿,這也呼應著陳日君樞機一向的立場,似乎證實了樞機的 悲觀 是很有事實根據的。] 文:小劍 近日來,從新聞媒體報導中得知:聖座對邵主教的失聯 發表聲明,它僅僅只是梵蒂岡對邵祝敏主教1 的情況「十分憂慮」 (profoundly saddened) [編註:梵蒂岡電台最新的中文 報道 用詞為「深感傷痛」],這能向中國政府傳達出一個什麼樣的力度?僅是一個聲明,而這樣聲明是在記者被逼問下才發表出來,我覺得,我們地下教會完全地被梵蒂岡給愚弄了,而這樣聲明就是在作秀。 聖座可以不厭其煩的多次為敘利亞基督徒和其他地區飽受困境的弟兄,呼籲世人不忘記他們,為他們祈禱,為那裡的天主教徒向世界大聲疾呼,可是我們呢?中國的苦難教會,這個飽嘗多災多難的中國忠實信徒,今天,有誰問過? 又有誰道義上的聲援?真是悲哀啊!我真的憎惡那些跳樑小丑的政客,他們為了跟中國政治和經濟上合作,為了金錢的利益,拋棄普世價值,什麼維護人權啊,捍衛信仰自由啊,這些白人說得多麼虛偽啊,看看 劉曉波 至所以落到今天的悲劇,都是西方社會背棄道義的結果,他們為了金錢利益,把信仰自由和人權都出賣給中國,所以說,蔚和平神父2 的死,跟西方和梵蒂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說這些是懷著極其悲憤的情緒……
[讀者來函]愛國會主教都「法外開恩?」
《樂山樂水》最近收到一名國內「地下教會」的信友投稿,表達他對現時梵中談判的看法。筆者認為他的這篇文章應處於近期盛傳梵中即將建交的背景。 陳日君樞機 一向熟悉國內地下教會事情,他也曾表示他對梵中談判持 悲觀態度,現在這位國內的信友觀點也貼近陳日君樞機的看法。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愛國會主教都「法外開恩?」》 # 作者:雪鷹 2017.3.7 中國人一向是聰明的,正如聖父曾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中,大加贊賞中國人智慧,例如中國弄出「愛國會」這東西來,以至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前教宗本篤十六,也就是當時拉青格樞機 (Joseph Cardinal Ratzinger; 或譯拉辛格樞機) 領導的聖座信理部時候,經過一番攪盡腦汁,研究愛國會的主教案例,最後他們得出結論是:「沒有教宗任命的中國主教祝聖都是『有效的』。」 (瓦倫特《當拉格教宗說:中國主教都是「有效的」》; Gianni Valene, The time Ratzinger said, “Chinese bishops are all “valid”) 如果瓦倫特閣下在他的文章裏沒有斷章取義的話,那麽教廷所判斷的結論,似乎有效的,筆者願意在本文裏,不妨大膽地假設一下: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沉默》之再思
電影《沉默》上映後,天使神父(Father Angel)早前談論過這部電影,並引起各方的激烈評論。但神父今次再度來函,再詳細談及一些基本大公教會的要理,希望能透過教會的角度,為各位讀者提供多一份的見解,喚起各位讀者對信仰作深入的反思,而非旨於爭論。 以下有顏色和底線的部份是筆者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我必須承認,這一回做了標題黨。其實筆者並不想再次談論該電影,要說的, 前文 已說了。本文想談的,是因為這部戲引發的一些討論,牽涉到信德某些基本內容,閱後有感,自覺有責再作分享。
[讀者來函]在失望中持守信德
剛剛的周日是香港的特首選舉日。讀者 Didymus 來函分享他在這次選舉的反省。 Didymus 提到我們作為基督徒,應以基督徒的目光看待社會中的事務。
[讀者來函] 天使神父:看《沉默》後有感
電影《沉默》剛於香港上映;而早前曾來函的天使神父(Father Angel)看過此部電影後,發現電戲中有不少錯謬,於是再次來稿。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email protected],詳細內容可按 這裡 參閱。 看《沉默》這部戲後,發現當中帶不少的錯誤思想: (先此聲明,文中嚴重劇透)
[讀者來函]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老神父是教會的寶物
[編者註:一名讀者願意分享他某次探訪一位修會老神父的經驗,當中他看到神父對救靈的重視。] 筆者與內子在新年時間去探望一位,雖已年過八十,仍未從他的工作崗位退下來的修會會士司鐸。本來打算只是一次普通的探訪,但卻又是另外一次獨特的體驗。 由於前往探望的當天是本月份首瞻禮六,特別敬禮耶穌聖心的彌撒。所以那天筆者到達該神父所在的小堂時,見到有很多年青人出出入入。但因為本身那小堂是某大學的宿舍,所以有很多年青學子進進出出本來是很平常的事。 但神父出來見到我們之後,他先抱歉地說要我們稍為等一下,因為他忘記了今天傍晚會有聖心彌撒,之前他要聽告解。他沒有更改見面時間,然而他抱歉地說要我們稍後耐心等待一下,為我和內子當然是沒有問題。並且我們亦趁此機會入去小堂先向耶穌先作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