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andwater
願他們合而為一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 1995年頒布《願他們合而為一》 ( Ut unum sint) 通諭,講論基督徒合一、大公主義 (Ecumenism)。 「 Ut unum sint」這句話 取自若望福音17:21,耶穌在最後晚餐的大司祭的祈禱中出現:
ut omnes unum sint, sicut tu, Pater, in me et ego in te, ut et ipsi in nobis unum sint; ut mundus credat quia tu me misisti. 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 願他們在我們內 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的確,聖教宗在其通諭的結尾部分提到「有時我們有危險會忘記,在福音作者的腦海裡是多麼猛烈地強調 合一 首先是 為光榮聖父。同時,在基督往之中缺乏合一,顯然與基督徒有使命去宣講的真理自相矛盾,因此也嚴重地傷害了他們的見證。」(《願他們合而為一》第98條)
[getty src=“71869419” width=“594” height=“356”]
(上圖為本篤十六世於2006年跟路德會主教及正教會領袖一同出席晚禱)
Miserere mei, Deus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歌詠團於2013年復活節詠唱 Gregorio Allegri (1582-1652) 的 “Miserere mei, Deus” ,即聖詠51 (50):
家庭培育與聖召(1)--家庭的氣氛
司鐸聖召是大題目。昨天聽說,現在香港教區神父只有大概十五位以下的神父是五十歲以下的 (不計修會及傳教士)。而當有人提出以 35歲以下的神父 數目作為一個教會健康的指標時1,香港教區的司鐸聖召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恩寵並不破壞本性,卻完滿它」2
聖多瑪斯在其《神學大全》的開頭便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司鐸也是因著在神品聖事中所領受的恩寵而成為司鐸,那麼當我們在思考司鐸聖召時,就不得不考慮司鐸品位在本性中的基礎:父親的職務。
新加坡吳誠才總主教對麥當娜的評論
大概在個多兩個月前,歌手麥當娜進行巡迴演唱,香港及鄰近的新加坡也是巡迴地點。當時筆者參與的彌撒中神父也曾在講道中批評麥當娜的所謂藝術,然而卻不及新加坡總教區的吳誠才總主教 (Archbishop William Goh) 在總教區網頁以其新加坡首牧的身份 勸諫 信友不應支持詆譭信仰的事:
作為他羊群的牧者,吳誠才總主教向不同的部門發表意見,表達了天主教會的嚴重關注。在天主教團體認同「政府要平衝藝術自由和公共關注是一項具挑戰性的工作」,總主教仍要點出,「在多種族多宗教的新加坡,我們不能過於寬容接受以藝術表達為名而減少尊重每個人宗教,尤其是在這些講求宗教敏感度的時代,對那些虔誠的信徒更甚。」
……
總主教提醒所有公教徒,我們有著倫理上的責任不去支持那些詆譭及侮辱宗教的事,包括反基督信仰及世俗所推廣的不道德的價值。「信仰中沒有中立;一個人要麼支持,要麼反對。出席(這些場合)本身就是一個反見證。服從天主及祂的誡命必須先於藝術。作為天主子民,我們應追求真實的藝術,真實的藝術透過對欣賞美、和諧、美善、真理和愛、尊重、合一、超越,帶領我們走向天主;並且不要支持『假藝術』,它們推廣色慾、反抗、不敬、色情、污染年輕人心智、濫用自由、以公共利益作代價換來的個人主義、粗鄙、謊話及半真實。」
香港特倫多團體15周年
昨日提到香港開教175年,教區成立70周年。原來早前也是香港特倫多團體的15周年。
香港教區成立70周年
今天是2016年4月11日,70年前的今天,香港教區正式成立。
香港開教175年,1841年4月22日正式脫離澳門教區而成為監牧區,再在1946年4月11日成為香港教區。當年香港屬澳門教區,今天香港卻給澳門教區一個主教。香港教區能走到今天,確實有賴天主一直看顧。正如聖詠作者對上主的讚嘆:
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若不是上主在護守城堡,守城的人人白白儆醒護守。你們極早起床盡屬徒然,每夜坐至深更圖謀打算,為了求食經過多少辛酸;唯獨天主賜所愛者安眠。(聖詠127:1-2)
如果各位讀者有去過跑馬地的聖彌額爾墳場,走到幾個傳教修會的墓看看,都可以發現香港開教之初來的傳教士都十分短命,很多都是四十歲前就過世,有些在二十多歲時便死了。對那些歐洲的傳教士來說,他們一決定踏上旅途往這遠處的亞洲小島出發,他們便是半隻腳踏進了棺材,永遠都不會再回到家鄉。
當時的傳教士要越洋而來,來到一個氣候濕熱又水土不服的地方,服務民眾卻連語言都成問題。催逼他們來的,就是一顆救靈的心。這些傳教士知道聖教會的道理還沒有在中國廣傳,他們不願這麼多的中國人的靈魂失落,便來了這裡。這些傳教士實在地執行了耶穌升天前的命令:「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 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徒大事錄 1:8) 願天主豐厚地賞賜這些傳教士,沒有他們視死如歸的決心,沒有今天的香港教區。
聖體櫃的位置 -- 莫連魯主教的指引
美國 威斯康辛州麥廸遜教區 (Diocese of Madison)的莫連魯主教 (Bishop Robert Morlino) 最近 宣布,在他教區內的所有教堂須於2018年之前將聖體櫃搬回聖堂的中心。
[caption id=“attachment_4665” align=“alignnone” width=“300”] Bishop Robert Morlino (圖片: Fr. Z’s Blog)
近年很多新興建的聖堂都常把聖體櫃放置於不在聖堂中軸。雖然《羅馬彌撒經書總論》表示聖體可以不放在主祭祭台而放在另一個專門恭敬聖體的祭台,就是有聖體小堂的概念。然而在執行上,不少聖堂卻不是把聖體櫃放在另一祭台,而是把聖體櫃放在不顯眼聖堂側,有時甚至是聖堂外的地方。
很多大教堂都將聖體放在聖體小堂,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那裡經常都有旅客到訪,而當那些訪客並不是教友的時候,他們都不懂得向聖體櫃下跪致敬;而當信友要到聖體櫃前祈禱時又會受到普通旅客的打擾。故此一個方法便是把祈禱和參觀的地方分開。筆者多年前到威尼斯旅遊時,甚至見過有些教堂需要收費參觀,但信友可由側門免費進入聖體祭台祈禱。這也可以平衡兩者需要。有時我們抄襲各地的主教座堂或大殿,以此作本地小堂區的設計,其實並沒有考慮到兩者要照顧的信眾類別不同,是忽視了兩種教堂的獨特需要。
雜項一則 -- 《樂山樂水》轉樣子
這幾天長周末,筆者可能會試試幫《樂山樂水》轉轉外貌,試用其他不同的主題。如果大家發現《樂山樂水》變了樣子,或沒有了一兩幅圖,都是正常的情形。
[圖片故事] 聖周六守夜彌撒--新火
在聖周六的守夜禮儀中,新火就代表在黑暗中唯一照耀著世界的基督。
續談小孩子望彌撒
有時候真的不到我們幾位《樂山樂水》的作者不服,我們其中幾篇最受歡迎的文章都是和 小孩子 參與禮儀有關。不久前筆者也帶著兩歲的兒子參與聖周六的復活節守夜慶典。大家也知道這一晚的禮儀是整個禮儀年曆的最高峰,也是最長的一晚禮儀。對於一個會走動卻未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小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磨練 (磨難?)。筆者也有少許經驗想跟各位分享,各位家長讀者不妨讀後也投稿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