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和一位認識十多年的傳教士神父聯絡,得知他現在的近況和他照顧的堂區,很是高興。知道他將會在十月尾前往羅馬的一個朝聖團,也希望他有一次好的旅程。這位傳教士神父曾到各地傳教,筆者由他聽到不少的故事。
今次希望分享他跟筆者分享過的一件往事。事情一來都過了十多年,而他也不再身處事情發生過的教區,所以筆者希望記錄一下,當作一個反省及警惕。
今次分享的故事已經過了超過十年,這位傳教士神父也不再身處發生這件事情的教區,大家不必嘗試尋找事情中的人和地。但如有類同,可能不是巧合,而是同一樣的問題再次發生
這位神父是傳教神父,所以他到的地方都不是「自己的地方」。他每到一個地方,不是和當其他傳教會住在一起,就是會和當地的教區神父一起住,總之就是當地怎樣安排他就怎樣。既然一起住,他也當然會和其他神父一起用餐、一起做禮儀。
這位神父早年碰巧學習過開傳統羅馬禮的彌撒,也相當喜歡傳統羅馬禮的禮儀及靈修。但作為傳教神父,他服務的地方需要甚麼,他就做甚麼,所以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開新禮的彌撒。但一如本篤十六世所渴望,他也希望新禮彌撒及傳統羅馬禮有相互增益 (mutual enrichment),所以在新禮彌撒沒有硬性規定的地方,他會盡量保留傳統彌撒的做法,例如他會盡可能保持穿整套的祭衣、盡量優雅地舉行彌撒。而有一件事他會堅持的,就是手指的動作。
彌撒中的手指動作 #
在傳統羅馬禮的彌撒中,神父在成聖體後,拇指和食指就會一直合在一起,除了聖體之外甚麼都不碰,一直到在送聖體後清洗祭器時同時清洗手指才會打開。換言之,在這段時間,神父的拇指和食指只用來拿聖體,而其他手指則負責其他行動包括經書翻頁等等。英文稱乎這作 canonical digit,中文就不太清楚有沒有特別的名稱了。這個動作其實非常不明顯,教友幾乎看不到;但這個動作卻十分強調每一粒聖體的碎屑都整個的耶穌,萬一聖體的質料較為易碎,有細少的碎屑黏在手指頭上,也不會掉下來。彌撒手指合起的動作對神父來說是很好的心理提醒。

這位傳教士神父在所有彌撒也會保持合起拇指及食指的動作。這個動作是神父自己對聖體一個小小的敬禮,就是在每一次的彌撒當中都提醒自己不能掉下任何聖體的碎屑。那些和他一起住的神父慢慢地就留意到這位傳教士神父合起手指的這個動作。 然而,這些和他一起住的神父非但沒有尊重或包容傳教神父的小小敬禮,卻是取笑他的這些行為,甚至在一起用餐時扮他的行為去嘲弄他。
反禮儀異端 #
現在回想起傳教神父給我分享的這段故事,讓我想起二十世紀初禮儀運動的教父 Dom Gueranger 所提出的「反禮儀異端」。 Dom Gueranger 重新在法國Solesmes 建立Solesmes 本篤會團體,因為該修院原本的修院在法國大革命被解散及流放。 Dom Gueranger 重新建立 Solesmes 團體後,致力研究禮儀,啟發了日後的禮儀運動。他當時提出的「反禮儀異端」就是強調禮儀的重要性,而不能將禮儀看輕為單純為人的產物。然而到了五六十年代,本應繼承禮儀運動精神的學者卻正正是全面違反 Dom Gueranger 的精神,就是後話了。
「反禮儀異端」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憎恨傳統」。他們對一些自己認為沒有用的所有傳統都會十分反感。這種對傳統的反感,一來就是為了靜音了傳統的聲音,另一方面就可以在沒有傳統的意義下推廣自己創新的其他意義。
這正正就是傳教士神父在彌撒手指動作上遇到的事。筆者甚至向傳教士神父再三確認,這位傳教士神父根本沒有打算「推廣」把拇指食指合起來的動,只是作為個人敬禮的這樣做;而其他神父單純是留意到,便取笑他。筆者想,如果是一個與信仰禮儀傳統無關的動作,其他的神父很可能是不會取笑他的;但正正是這動作是一個傳統敬禮,仿佛就成為合理的取笑對象。
傳教士神父心靈強大,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 然而筆者這十多年過去了仍不明白:「為甚麼有一些教友、神職一提到禮儀傳統,就可以將平日掛起的『包容開放』面容收起?」是甚麼令他們對一個來協助他們的傳教士神父,單純因為他自己的私人敬禮, 就可以做出違反基督徒愛德的事情呢?可能這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筆者希望這個故事能夠讓大家有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