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分享 WeBelieve Festival 第三天 7月27日星期日的節目。
由於星期六太多講座,筆者在主日也打算慢活一點。早上再次煮了個飯,然後便四處走走。活動小冊子中有些活動鼓勵參加者多點互動,便和孩子四處找主教 high-5 擊掌、向修士們講笑話、詢問修女們的聖召故事。當中,尤其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和「瑪利亞宗徒之后本篤會」隱修女的故事。
瑪利亞宗徒之后本篤會 #
這一天,很幸運找到本篤會隱修女在賣她們的音樂CD。這些隱修女來自「瑪利亞宗徒之后本篤會」,她們的隱修院位於科爾威奇 (Colwich),位於伯明翰北面大約一小時車程。她們來到英國完全是一個意外。
這些隱修女本身來自美國的密蘇里洲州的阿瓦 (Ava, Missouri)。但由上年開始,有一些來自歐洲的隱修女的簽證再獲批。在無法繼續逗留的情況下,她們便先搬到英國暫住,幸運地有位恩人將一間屋暫借給她們。
就在她們開始暫住的一個星期,她們發現就在附近的「聖瑪利亞隱修院」(St. Mary’s Abbey)在放售。這所隱修院本身名叫「聖本篤隱修院」 (St. Benedict’s Priory),於1623年所創立。有一點背景要提到的是,英王亨利八世於1534年頒布的《最高權威法令》 (Act of Supremacy) 將英國教會分裂出去,英王自稱為英國教會之首,取代教宗的地位。而及後於1536年至1541年期間,英國強行解散所有天主教組織,包括所有隱修院、修會等等,充公他們的財產。
而在1623年,一班隱修女在法國的康布雷 (Cambrai, Flanders)開始隱修生活,而當中有三位是在亨利八世期間殉道的聖多瑪斯.摩爾(St. Thomas More)的曾曾孫女,聖多瑪斯正正就是為了堅持羅馬教宗才是教會之首而殉道。這群隱修女後來搬到巴黎,在法國大革命被監禁,再被送回英國。最後她們落戶在現在的「聖瑪利亞隱修院」。但在2020年,由於人數減少,她們便將隱修院的建築放售。
回到2024年,由於未能回到美國母院的修女竟然在抵達英國後一個星期便發現了這間放售中的隱修院,她們對這隱修院的環境及歷史甚為驚訝,而建築本身亦非常適合她們的靈修及工作,加上伯明翰總主教願意正式邀請她們落戶總教區之內,修女們在祈禱後認為這是天主的明確意思,讓她們永久留在這裏。
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這所美國的隱修院便有了一所在英國的分院。現在她們也要籌款去修葺這所隱修院。筆者也買了她們的 CD,如果各位讀者希望的話,可以到她們網站捐款。另外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在 Spotify 聆聽她們的專輯。筆者在稍後提到的彌撒中聽到她們的詠唱,絕對是天賴之音,有助各位的祈禱默想。
筆者能夠和她們對話實在感到很幸運,因為她們發了恆常願,不會離開隱修院。而平日見客時也只會在鐵閘之內。當她們聽到筆者平日在本篤會的「聖彌額爾隱修院」(St. Michael’s Abbey, Farborough)參與彌撒時,她們也很興奮,因為聖彌額爾隱修院的院長不時就會到她們隱修院協助她們在英國落戶,而她們在英國及美國一直使用的日課經就是由聖彌額爾隱修院編制及印刷。這又再此印證了本篤會網絡的力量。
主日彌撒 #
主日的高峰當然就是主日彌撒。當天的彌撒由上述的隱修女詠唱彌撒的聖詠。而令當天更特別的是,筆者的右邊也坐了一位參加禮儀的主教,令筆者十分緊張。
其他活動 #
接下來吃過午餐,小孩子去了參加了運動會之後,全家人便去了參加一個學習閱讀聖經的講座。之後便慢慢收拾東西準備第二天離營。
到了星期一的早上,把營幕收拾好,參加了最後的結束彌撒,最後便離開了。
筆者很慶幸有朋友邀請參加今年的 WeBelieve Festival,實在很有趣,也獲益良多。之後幾天希望能夠分享一下前文提到的兩個講座,以及分享一下紐曼樞機的「春天再臨」(Second Spring)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