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跟一個在歐洲的神父討論神父在彌撒中的禮儀服飾問題,內容圍繞著禮儀改革前後有沒有分別。這個討論源自有些人認為1970年的禮儀改革將一些從前的服飾廢除了,包括手帶及羅馬式祭披 ( planeta);而禮儀改革後只會採用哥德式祭披( casula)。


這位神父給我找來了幾段教會資料,講論現代羅馬禮的神父服飾,讓筆者有一點新的啟發。
在 Caeremoniale Episcoporum《主教行禮常典》中,提到主祭神父在彌撒中的服裝。
66. Presbyteri celebrantis vestis propria, in Missa aliisque sacris actionibus quae cum Missa directe conectuntur, est planeta seu casula, nisi aliud caveatur, super albam et stolam induenda. (Caeremoniale Episcoporum)
重點就在: planeta sue casula(羅馬式祭披或哥德式祭披)。上文指出,主祭神父的衣飾可以是羅馬式或哥德式祭披。
同樣地,在現行有效的拉丁原文版的《羅馬彌撒經書總論》 Institutio Generalis Missalis Romani 中也有兩段提到哥德式及羅馬式祭披這兩種服飾。


中文翻譯如下:
香港教區禮委會上的版本雖有註明祭披包括 casula 或 planeta ,卻沒有解釋兩者是甚麼,甚至也沒有以不同的譯文區分兩種祭披的分別。
另外有關禮儀中的手帶,Office for the Liturgical Celebrations of the Supreme Pontiff (筆者姑且譯為「教宗禮儀慶典辦公室」,大概是主管教宗祭衣房的小組) 所公布的 Liturgical Vestments and the Vesting Prayers 《禮儀服飾及穿戴禱文》中,明確地列明手帶雖然在禮儀改革後的年頭裡續漸少人佩戴,但卻從來沒有被廢除:
- 手帶是在羅馬禮特殊形式彌撒的禮儀服飾中的其中一項。雖然它從來沒有被廢除,在禮儀改革後的年頭卻續漸少人佩戴。手帶相似領帶,但不及領帶長。手帶是中間被夾子或繩子固定,就如祭袍一樣。在特殊形式彌撒中,主祭、執事和副執事在左前臂穿戴手帶。這禮儀服飾可能由手布,或 “mappula” 發展而成; mappula 是羅馬人綁在左臂的結。 Mappula 是用來抺掉眼淚及汗水,中世紀教會作者會以手帶來象徵司鐸生活的困難。……
這位神父還提到,在教會藝術中,服飾的選擇甚至可以配合教堂的建築。例如在法國、德國、荷蘭常見的哥德式聖堂就該配搭哥德式祭披 ( casula);而在意大利、西班牙及葡萄牙因巴洛克式聖堂盛行就該著羅馬式祭披 ( planeta)。反而在羅馬的聖堂風格各異,甚至一所古舊聖堂在歷史發展中的不斷加建而有著不同的風格,所以不同款式的祭披都很適合。而如果神父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私人彌撒的話,祭衣房管理員甚至會詢問神父希望使用哥德式或羅馬式的祭披。

由此可見,禮儀改革並沒有廢棄某一種模式的祭衣,我們也不應該因神父偏向某一款的祭衣而認為他「守舊」或「背離傳統」。畢竟,兩款的祭衣都是教會藝術的一部分。而個別神父在合法的教會服飾藝術及傳統中有所偏好,絕對不能被視為偏執,我們更應藉此機會認識該一種藝術風格,更深入地學習教會傳統。
禮儀服飾一方面是標記,有著各種深厚的意義;另一方面也是教會藝術傳統的一部分,反映著教會對美的追求。作為教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服飾傳統學到很多東西,能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