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樂山樂水》也成立了差不多八個月。由起初一個星期也不到五十人看,到現在最高紀錄竟然一天差不多兩千個瀏覽,實在有點意想不到。早幾天筆者跟《樂山樂水》的另外幾位作者閒談,講到各自對《樂山樂水》的願景,筆者想也可跟各位讀者分享。
筆者和其他幾位作者對信仰的取態其實也比較傾向傳統 (這也頗為明顯的),強調需要以教會二千年的傳統看當代教會的各種需要和問題。筆者在認同梵二大公會議的教導之同時,認為要理解梵二必須由傳統教理出發,配合梵二的歷史背景來看,就是以一種「傳承詮釋法」(hermeneutic of continuity)去理解梵二。當然不是所有人也認同這種詮釋,也有不少人是以 Bologna School 的詮釋,或叫「斷裂詮釋法」 (Hermeneutic of rupture) 去看梵二,從而將教會史分為梵二前及梵二後:當然的結果就是有人支持梵二後的改革而推翻梵二前的習俗;也有人渴望保留梵二前的種種而抗拒梵二後的改變1。

筆者知道《樂山樂水》的讀者當中,有些喜歡這裡的文章; 有些卻是抱著懷疑而來,想要找些問題文章出來,或要找出是誰在寫這些文章。筆者可不是聖師,也沒有甚麼專業的訓練,筆者的文章有著種種錯誤也是無可避免的,也期望著有人來指正。但無論讀者是否贊同《樂山樂水》的觀點, 筆者認為理性的交流有其必要 2。
筆者和朋友有時聽到別的教友或神長的壞話或評論、或對他們的講道/分享有所批評,而且相關人士卻從來不會跟當時人說,卻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流傳。筆者認為這種行為相當不要得。靈修來說,這當然是犯了抵毁的罪,這源自七罪宗的嫉妒3。以團體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也剝削了當時人的改進機會,自己也錯失了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兄弟間的規勸本身就是主耶穌所中悅的事,能使人賺得自己的兄弟 (見瑪竇福音18:15)。
有時看到有些個別神長受到教友的無理攻擊或世俗傳媒的抺黑,教友卻無力/ 無意去伸出援手或為其辯護,這些事情也是令人痛心的。筆者認為,即使我們不喜歡某個神父的個人也好,他所領受的聖事使他分享基督大司祭的品位,我們必須保護這司鐸聖職的尊嚴才能使教會在廿一世紀的社會中生存。
畢竟筆者也不再年輕,清楚知道無論在社會也好、教會內也好,不要說改變,單單是別人肯願意聽陳述觀點已屬「給面子」的表現了。 更多的時候是「睬你都傻」,連聽你說話也覺得是浪費時間。但我們真的希望教會是這樣的一個團體嗎? 我們也要用自己甚麼甚麼經驗、學歷去恫嚇別人、叫別人不要說話嗎?如果在教會都是這樣的氣氛,我們和歷史中的暴君政權、共產黨又有何分別?教會特殊之處,正正因為她在世而不屬世。雖然她不斷地受著世俗的影響,但 我們永遠可以依賴我們同一的主耶穌,將教會的分裂消除。正正是抱著這一點看來幼稚的希望,筆者和幾位其他作者才嘗試表達一些少數的聲音。

基於以上,筆者其實不介意抱不同意見的讀者表達意見,甚或建立另一網誌或網站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種百花齊放的情形才能更激發教會內不同聲音的交流和改進,就好像近十年英語的天主教網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甚至更凝聚了一股教友力量,於政治、同性戀運動、墮胎、種族問題上為教會護航及出力。
今天6月24日,教會紀念聖若翰洗者的誕辰。筆者還記得聖若翰洗者為了真理,不怕牢獄地指責權貴違反道德,最後致命。筆者也希望,如果這裡的文章有甚麼違反公義及教理的地方,請讀者花少許時間提出告訴我們;如果讀者不同意我們的觀點,也請在這裡或面書留言;如果讚同的,也請留意告訴我們你喜歡甚麼地方,及分享給朋友。
-
有關 Hermeneutic of Continuity 和 Hermeneutic of Rupture ,教宗本篤十六世曾作多次講解。可看教宗在2005年12月22日給教廷的聖誕致詞中的後半部分。 ADDRESS OF HIS HOLINESS BENEDICT XVI TO THE ROMAN CURIA OFFERING THEM HIS CHRISTMAS GREETINGS 。就 Hermeneutic of Continuity 和 hermeneutic of rupture 的譯法,筆者沒有見過正式中文的譯法,就2016年7月薩拉樞機的講辭的官方翻譯,筆者譯為「傳承詮釋法」及「斷裂傳釋法」。
-
不過,筆者為了各種原故,暫都不會自曝身份,以免影響身邊的人。
-
見《神學大全》Part 2 of Part 2: Question 36 Article 4: 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