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靈修

[文章分享] 陷於火海中的教會
早前看到了美國的一名神父 Father Bill Peckman 的一篇文章,覺得很有意義。得到了神父的批准後,特意翻譯,想大家好好想想,在教會現在的危機中,我們每個人有甚麼可以做。
由清理祭器說起
剛剛的主日(七月一日),陪朋友參與了傳統羅馬禮彌撒,當天是耶穌寶血瞻禮,碰巧也有一位剛晉鐸一個月的新神父舉行首祭,還要是隆重大禮彌撒,即有六品及五品襄禮 (詳情看 這裡),這是朋友首次參與隆重大禮彌撒。在彌撒及朝拜聖體後,新神父還有首次祝福及派發聖相紀念咭。 整個禮儀(彌撒+朝拜聖體+聖體降福+新神父祝福) 頗長,期間發生的事也很多。但其中吸引到朋友的一點,是神父送聖體予教友後的祭器清理。當日彌撒主祭和六品分别送聖體,所以祭器有一個聖爵 (chalice) 、三個聖體盤 (paten) (一個盛大聖體,兩個於送聖體時準備接下跌下來的聖體碎屑)、以及兩個聖體盅 (ciborium) 。但神父清理祭器用了超過五分鐘的時間!而朋友正正因這禮儀行動,有一個很好的反省,對筆者也是很好的反醒題材。
夢境之思: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幾天前,筆者晚上睡覺時,不時因「欲戴『其器』,必承其重」而醒來,矇矓中亦發現自己於夢中默想此句。早上醒來,找了原文出處,發現此句竟來自一套韓劇;相信是從前無意中偶爾見過罷了。而該句的原句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欲達高峰,必忍其痛。」(或許是另有歷史及出處,知悉者請賜教)此雖非出自甚麼文學典故,但句別具意思,甚至讓筆者默想了一會兒。皇冠非人人能戴;權位、職位非人人擁有。但該皇冠能應喻作不同的事。此皇冠有如自己的身份,不論該身份高或低,重或輕,每人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與地位,都十分重要——一個也不能少。
巴黎聖母院的周年彌撒及遊行
剛剛在 Regina Pacis Chaplaincy 的面書看到,有團體每年的五旬節左右都由法國巴黎的聖母院以彌撒開始,再進行遊行。巴黎聖母院由旅客景點恢復成朝拜天主的聖殿。我們也曾經 分享 過巴黎聖母院的彌撒。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復活節過了差不多兩個星期,新教友也開展了他們作為教友的新生命。
復活節雜想——復活的喜樂
整個聖周和復活期後都非常忙碌,聖周的禮儀自然不在話下,在之後的日子也會追趕一些已應承了的工作,實在有點吃力。 另一方面,身邊有朋友在聖周期間也身體不適;剛剛也看新聞見到,「基督軍」修會 (Legion of Christ) 修士 Anthony Freeman (1988-2018) 在教宗的復活節彌撒做輔祭後,第二天早上便被人發現在房中過世。 放眼遠點,聖周之前梵蒂岡和中國大陸政權的外交關係一直傳聞會有不合理的協議出爐,在 Spy Wednesday,甚至有傳中國有使節團到達羅馬,令中外信友都非常擔心。直到過了復活節後都沒有協議出爐,大家才放鬆了一點。 的確,要在生活中感受基督的復活喜樂不容易。基督徒復活的喜樂在哪裡?這個問題並不是單純是禮儀年曆的問題,而是一個每個基督徒切身的問題。
聖周星期三 -- Spy Wednesday
在英文中,聖周的星期三也稱作 Spy Wednesday ,不知道有沒有相應的中文名稱,可稱作「諜變星期三」嗎? 既然稱作 Spy,或筆者亂作的「諜變」,當然就是指今天紀念耶穌最親密的十二人中,有一位在這一天出賣了他。這就是猶達斯.依斯加略。 對於這位出賣自己的猶達斯,耶穌說:「負賣人子的那人是有禍的!那人若沒有生,為他更好。」(馬爾谷福音 14:21; 亦見:瑪竇福音 26:24; 路加福音22:22) 在若望福音中,聖史也指出猶達斯本身的惡習:
受傷的靈性反省
下午還抱着大兒子在街上狂奔,晚上一個不小心就發生家居意外,受傷入院。十指痛歸心,不知十趾是否也痛歸心。太太說我很冷靜,但事實是,不冷靜也不能夠怎麼樣。她留在家中照顧孩子,未能陪伴。其實不用照顧孩子,也實在無必要在䌓忙的急症室待診。剛剛才聽到,半夜一時半看完醫生的,是下午七時開始排隊的。「醫生,你的救援何時才來臨?請向我們病人顯示你的面容!」 但原來筆者屬緊急,不久就能見醫生。醫生望了望,說「照張 X光吧!」唔……意料之內。其實入院前都估計情況不太妙,問題是「不太理想」或是「很不理想」。而筆者心裏都知道治療的過程大致也是那幾個選項。身邊有不少好動的同事,受傷也是常發生的事,所以心裏有數,要治療得宜,疼痛都是少不免的。 照好了 X光片,醫生拿着X光片詳細解釋了傷勢,也回答了我的問題。其實筆者一看到那X光片,心裏已暗罵了一聲:「是很不理想的情況。」醫生解釋後,自己心裡已有心理準備面對即將要來臨的痛楚。 過了一會,醫生護士一起過來,再詳細解釋治療方法。有了心理準備,咬緊牙根,抓緊床欄,勉力控制自己不要在痛楚中襲擊醫生護士。 被人魚肉一番之後,抺一抺額頭的冷汗,又是等候的時間。再照一張 X光檢查。再無限的等待。當病情由緊急跌為穩定,等候時間及醫生的關注也隨之急降。其實醫生放在一旁,也代表自己情況應該好轉了,也算是好事。
「你們要常常喜樂」——喜樂主日的反省
「你們要常常喜樂!」保祿宗徒在寫給斐理伯信友的書信中是這樣勸勉基督信友。但現實上,我們的生活充斥着令人難以喜樂的事:我們工作不順利、和朋友有誤會、跟家人有衝突、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長輩離世…… 與保祿宗徒的勸勉相反,佛家因此認為「生老病死」皆苦,連「生」也是苦的。另外也有不少當代思想,說人生本身毫無意義,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生命添加意義。但事實上,如果生命本身並無意義,要個人刻意添加,這種外加的意義亦只是一種自我麻醉,根本上就只是在欺騙自己要辛勞過活,倒頭來還只是一場空。 保祿宗徒的說話則相反,他在提醒所有基督徒,我們的生命即使困難,也是值得喜樂的。
小朋友望彌撒 - 筆者自述
筆者寫過的小朋友望彌撒系列 (例如 這個 和 這個),最常看見的讀者評論都是「作者肯定未有小朋友,所以才…..」大致都是覺得筆者自己還沒有生育小朋友,所以不會明白父母的艱辛,才輕易地做評論去指點父母該如何如何教育小孩。其實看見這類評論筆者是納悶的,為什麼都覺得筆者必須要有小朋友才有資格給予意見不然就是不夠中肯? 因為這類評論實在太多,而讀者會因為筆者的「身份」而先入為主覺得筆者的意見不聽也罷,所以今天筆者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媽媽是怎樣帶我去望彌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