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樂水
兩周年快樂! 願聖若望保祿二世常伴《樂山樂水》
今天(10月22日)是已故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慶日,也是我們《樂山樂水》這個小小平台建立的兩周年日子。
能力、責任、聖召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早幾年電影《蜘蛛俠》上映後,以上的對白馬上流行起來。
當然能力越大的人,就應背付起更大的責任,就如耶穌「塔冷通」的比喻之中,一個遠行的人按各個僕人的才能,給予不同的數目的「塔冷通」打理。
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托付給他們: 按照他們的才能, 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二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 (瑪竇福音 25:14ff)
然而天主的做法往往超乎人的想象。筆者也算是個很貪睡頗懶散的人,但自從兒子出世後,能夠連續睡8個小時的夜晚寥寥可數,早前兒子病倒進醫院筆者也陪了他好幾天,累得不能筆墨形容。
在閒談間,同事說到做爸爸需要很有能力,筆者反省後卻覺得事實正正相反:
不是因為我們強大有才幹才能負起家庭的責任,反而是因為 家庭的責任給予我們能力。
不是單單能力使人負起責任,而是願意背負起責任這個意向使我們有能力。 而這能力的來源,是聖事。
加爾都西修會的玫瑰經
早在七、八年前,筆者第一次看了記錄片《Into Great Silence》,深深被加爾都西修會 (Carthusian) 的靈修吸引。這是電影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Nj2Sf_mgo
強烈建議讀者抽時間, 一氣呵成地 觀看整套紀錄片。你會完全被這靜默充滿著,開始明白隱修生活傑出之處。
領聖體,點領?——一點個人反思
早陣子,身邊的朋友都爭相傳閱一篇文章,內容大致是在說口領聖體還是手領聖體的爭論。筆者因為學識淺薄,一直不太關注這些禮儀上的爭論,所以筆者其實不太知道這些爭論到底是從何而來,又是因為什麼而開始,可是單單看畢該篇文章,有些許個人感受想跟大家分享。
首先,筆者看到該篇文章將參與拉丁彌撒和口領聖體劃上等號,好像只有參加拉丁彌撒/提倡拉丁彌撒的人才會口領聖體似的,不禁感到十分奇怪。 筆者年紀也算不上大,可是小時候去的堂區不是拉丁彌撒,也不是所謂的舊禮彌撒,而是用廣東話舉行的彌撒,教友們都是口領聖體的。(筆者也跟父母確認過,絕對不是筆者年紀小而記憶有所偏差,亦不是毫無根據將口就來),而筆者本人的初領聖體也是口領的,所以記憶猶深。後來筆者因為城市規劃原因而搬家,該堂區亦同時被清拆。還記得當年筆者轉往其他堂區參與彌撒的時候,還十分驚訝別的堂區原來都是手領聖體,而且獻禮的時候原來不用跪下等等,後來本著入鄉隨俗(其實就是羊群心理)筆者才漸漸也跟著變成手領聖體。近年筆者再往不同堂區參與彌撒, 想起小時候的口領聖體,感覺比起手領聖體,跪下口領聖體令筆者感受更深,更能以一個更崇敬、謙卑的心去迎接聖體,領聖體的同時更能鞭策自己不要容易又犯錯,又陷於誘惑,僅此而已。與什麼爭論,誰更正統誰更正確誰是對的錯的跟我完全無關。
意大利地震中的本篤會士
日前意大利中部 Perugia 發生嚴重地震,摧毀了不少房屋,也有人命損失。接連的餘震也令當地居民未能安穩,也令救援工作未能加快展開。
翻譯薩拉樞機於「神聖禮儀2016」座談會致辭後感
[20160805 更新]: 官方中文譯本已正式出爐!請到 這裡。
花了好幾個晚上,和幾位「神人」合作,終於譯好了禮儀及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 (Robert Cardinal SARAH,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of Divine Worship and Discipline of Sacraments) 在7月初倫敦舉行的「神聖禮儀2016」(Sacra Liturgia) 開幕辭。稿件已交到大會指派的神長審批,翻譯小組的工作也暫告一段落。
由一場火災反思痛苦
痛苦是一個奧跡。這是指它是超乎我們能夠理解的事。
痛苦及死亡藉罪惡進入世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及光榮復活戰勝了罪惡,但罪惡、痛苦及死亡卻仍未完全從這世界上消滅。我們人性要在基督的再來時才能擺脫罪惡、痛苦及死亡。
昨日在牛頭角的大火,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sir 不幸殉職,遺下了妻子和幼女。一個盡忠職守的消防員為社會出力,貢獻自己,換來的卻是一個丈夫及父親的死亡。這不禁讓人詢問: 這痛苦有何意義?為何義人受苦,要替其他人的失誤或疏忽承受後果?這符合天主的公義嗎?
基督徒生活的節奏
老實說,香港人的生活真的很忙。單單工作及相關的通勤已佔了一天的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剩下來的十個小時多點,我們又要吃飯、和家人朋友相處、找點娛樂,結果連睡眠時間也被壓縮,大家在巴士地鐵經常看到上班族或學生累到睡著了。
作為香港人是非常忙碌,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的信友就自然有挑戰:周末總是朋友親戚聚會的時間、小孩子課外活動興趣班也總是在星期日上午。那裡主日的彌撒呢?平日的祈禱呢?這些都總是被遺忘的「節目」。就好像每當有重要電視節目要播出時,平常播的卡通片就要暫停播映來遷就。雖然我們都知道彌撒是很重要,不可以「走課」的,然而實際執行上又好像不太容易。
筆者也深同感受,也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嘗試平衡各方面的活動及休息。但對筆者而言,我們的信仰不只限於主日去聖堂參與彌撒,也不止於每天刻意抽出來的祈禱時間。聖多瑪斯說:「恩寵完滿本性」,如果我們連本性的生活都過得不好,我們怎能真的說自己過著充滿恩寵的信友生活?筆者願意分享一些堅守的原則,讓大家可以參考,建立一個健全的基督徒生活。
彌撒聖祭 # 彌撒聖祭是主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祭獻的不流血重現,這是我們救恩的實現。基督取了一個身體,再將此獻給聖父,以贖回人類。我們每周主日必定要參與彌撒,不只因為我們怕下地獄,不只因為這是教會四規之一,而同是也因為我們渴望參與主耶穌的祭獻。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我們必定要將主日從其他日子中刻意抽起,將這一天特意用作跟天主相遇的時間。耶穌曾說過:
「安息日是為了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馬爾谷 2:27-28)
正正因為基督徒生活的一切都來自十字架的祭獻,我們在一周中特別抽起一天來回到十字架的祭獻,就是主日的意義。 這天讓我們重新領洗時我們的信仰宣示,讓我們不會在這天成為課外活動的人偶。
給男士們的一個建議:你一定要學懂輔彌撒。 你要知道彌撒的基本程序,懂得幫神父準備祭台,懂得輔助神父舉行彌撒。這對你自己及你身邊的人都很重要。有機會再詳談。
雜項一則 -- 《樂山樂水》轉樣子
這幾天長周末,筆者可能會試試幫《樂山樂水》轉轉外貌,試用其他不同的主題。如果大家發現《樂山樂水》變了樣子,或沒有了一兩幅圖,都是正常的情形。
基督復活了!
基督復活了!亞助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