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家人很希望在禧年期間到羅馬過聖門,因此早前便快閃朝聖團,在羅馬最熱的幾天到了羅馬。這是筆者第二次到這永恆之城,但對上一次已經有差不多二十年,今次看到的感受和上一次頗有不同。過聖門倒是沒有多大感受,始終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過好自己的基督徒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過能夠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及時間參與彌撒、辦告解、與其他朝聖者交流,倒是筆者最感謝天主的時機。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羅馬對不少非信友來說也只是一座古城,他們對基督信仰的認識可能比起二千年前的古羅馬異教徒好不了多少。最令筆者感觸的便是走到聖天使橋 (Ponte Sant’Angelo),看到不少遊客爭着在各個天使像前搔首弄姿拍照。如果他們細看那些天使手持的物品、明白它們的意義,他們的心情會有不同嗎?

聖天使橋的天使 #
聖天使橋歷史久遠,於公元二世紀所建成。經歷過不少的損毁及維修,在公元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大師貝尼尼 (Bernini) 開始了新的雕塑設計。 貝尼尼也就是聖伯多祿廣場、聖伯多祿大殿主祭台華蓋以及最盡頭半圓型後殿的聖神雕塑及花窗玻璃的設計者
貝尼尼的設計中,聖天使橋要加上十個分別拿着耶穌基督受難至死的各種刑具。可惜的是,貝尼尼之後去世,大部分雕像都是由其他藝術家完成。
以下的天使雕像分別拿着:
- 耶穌被鞭打的鞭、被鞭打時被綁上的柱
- 耶穌的刺冠、聖韋羅尼加替耶穌抹面的布
- 耶穌被兵士抽籤的長衣﹝長衣上還有骰子﹞、刺進耶穌手腳的釘
- 耶穌被釘的十字架、十字架上寫着「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的牌子
- 綁上長槍並沾上苦醋的海棉、刺穿耶穌肋旁的長槍










天使所展示的,不是漂亮浪漫的東西。在藝術家高超的技藝下,這些雕像帶領信友默想基督的苦難。眾多朝聖者由聖天使橋走向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經過的天使正正提醒朝聖者:我們信仰的基礎就是耶穌基督為人而死的奧跡。
成了異國風情的信仰 #
然而,無論是在二千年前的古羅馬,還是充斥着旅客的二十一世紀羅馬,大部分人都不明白信仰的意義。讓筆者想起上世紀的學者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 (Orientalism)。東方主義其中一點與現在的旅客相似,就是薩依德指出,在不少的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東方」其實並不是真實的「東方」,而是一種由西方人角度所建構的「東方」,這個建構出來的「東方」並不真實,只是迎合西方人對「東方」的想法、既有概念而在藝術作品中虛構出來的,和真正的東方其實並不相符。
其實在忘記了基督信仰的世代,他們看着天主教的文化、歷史、藝術也是一樣。旅客們到了羅馬,穿過聖天使橋、走進聖堂,看到用以表達信仰的藝術品。他們不知道也不理解天使拿着刑具的意義、看不明白拉丁文的字句亦不會花時間看藝術品的介紹、對基督血沐沐的苦難視而不見;在看到天使橋上巨大的天主雕塑或聖堂內的聖畫、祭器,只當自己進入了一個主題樂園一樣。 藝術品所娓娓道來的救恩史,就是落在石頭地上的種子,連生根發芽的機會都沒有。真令人感嘆。
由美進入信仰 #
然而,福傳不是藝術品的責任,而是每一個基督徒的責任。我們不可能期望教外朋友能夠靠一幅畫、一個雕像來認識基督。所有聖藝作品中所描述的基督受死不是為了一個聽起來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是為了你、為了我這個罪人的得救。聖藝作品的美應該是我們信友用以將朋友引導到天主跟前的途徑。我們的信仰基於一個「容貌損傷得已不像人」(依撒以亞先知書 52:14)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完結於「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滿足」(依撒以亞先知書 53:11)。
正正是這個救恩史故事的大起大落啟發了歷代的藝術家創造了這麼多的藝術品。就算我們不是身處羅馬,我們總會和教外朋友看到因信仰啟發而出現的藝術;尤其在互聯網世代,我們更加應該容易接觸信仰的美。筆者相信在互聯網世代,大家都被嘈雜的庸俗淹沒時,帶着意義的聖藝作品正正是很多人都需要的一股清泉。我們有信仰的人,更應該學習聖藝作品中所帶着的信仰意義,讓其他人在感受聖藝的美的同時,也能讓信仰的種子有機會發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