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WeBelieve 兩個道明會講座

·
WeBelieve2025 - 本文屬於一個文章系列。
§ 4: 本文

之前提到在 WeBelieve Festival,筆者在第二天的活動參加了兩個道明會講座很有趣,內容互相有點相關,希望趁還記得大部分時寫下紀錄。

講座及講者背景
#

第一個講座的題目為「何為人? | 身份、位格及天主的肖像」(What Makes Us Human? | Identity, Personhood, and the Image of God),講者為道明會士 Father Simon Gaine, OP。而第二個講座的題目是:「起源:天主教友相信進化論嗎」 (Origins: Do Catholics Believe in Evolution?),是上述 Father Simon Gaine, OP 及另一位道明會士 Father Richard Ounsworth, OP 的對談。

先介紹兩位講者的背景。 Father Simon Gaine, OP 現時是羅馬聖多瑪斯宗座大學 Angelicum 神學部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Ethics 的 Pinkaers Chair 這位位置以 Pinckaers 為名,是為了記念道明會倫理學家 Servais Pinckaers。 Father Gaine 在牛津大學完成他的博士論文,現在主力研究在神學中的人學。Father Gaine 同時也是教廷國際神學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由 WeBelieve Festival 回來後跟 Farnborough Abbey 的院長談到 Father Simon Gaine, OP, 院長很高興地說他們是在牛津認識的三十多年老朋友,而院長晉鐸時 Father Simon Gaine 還有份輔彌撒。

另一位講者是 Fahter Richard Ounsworth, OP 現時是 萊斯特 (Leicester) 聖十架堂服務。他曾在牛津的 Blackfriars學院教授聖經及希臘文。他也是在牛津完成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希伯來書》。

以下是筆者的記憶,必定有所遺忘,也一定有因筆者能力而理解不精確的地方。請各位留意。

「何為人?」講座
#

第一個講座的題目為「何為人? | 身份、位格及天主的肖像」(What Makes Us Human? | Identity, Personhood, and the Image of God),講者為道明會士 Father Simon Gaine, OP。

Father Simon Gaine, OP 在第一個講座中,討論甚麼是人。明顯地,人有很多性質也是屬於動物的性質,所以人也是一種動物;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人有很多獨特之處。所以將人視為「怎樣的動物」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他提到從前我們嘗試將人定義為「能夠用工具的動物」或「能夠溝通的動物」,但現在我們知道不少動物也懂得使用工具,不少動物也能夠用互相溝通。所以這些雖然也是人的能力,但不足以視為「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

如果我們回到《創世紀》,聖經作者也是將人的創造放在創造動物的脈絡當中,然而使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就是人有天主的肖像。因此,在神學中定義「人」的重點就是「天主的肖像」,而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看「天主的肖像」。這個看法的關鍵處就是將「人」的定義確立於科學以外的範疇。Father Gaine 提到在科學研究中對如何定義何為一個物種 (species) 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將科學的物種分類作為討論神哲學中「人」的基礎是不是一種好方法。

道明會士 Father Simon Gaine, OP 講論何為人

事實上,在講座中,及之後的問答環節中, Father Gaine 提到神學在面對相似議題上有幾種不同的方向:

  1. 將科學分類的「智人」視為神哲學中的「人」
  2. 認為神哲學中的「人」比科學分類的「智人」廣闊,即是說「人」可能包括其他「人屬」(homo) 的物種,例如「丹尼索瓦人」(Denisovan) 甚至「直立人」(homo erectus)
  3. 認為神哲學中的「人」比科學分類的「智人」狹窄,即是說並非所有存在過的「智人」都屬於神哲學中的「人」。重點是天主可以是在歷史中的某一個時刻才將自己的肖像刻畫於某一個「智人」當中,而在這之後出現的才屬於神哲學所討論的「人」。 這一個例子其實是出現在之後講座的問答環節,但為了易於理解便一併整理出來

天主沒有物理的身體,所以天主的肖像並不指人的眼耳口鼻,而是指人的非物質的靈魂。「靈魂」並不是一個直接的概念,在古典哲學,「有靈魂」最基礎的意思是「活的」、「有生活的」。所以在這種看法下,其他生物也有「靈魂」。但在「人學」的內容,談到「靈魂」就特別是指有天主肖像的靈魂,這就使事情更複雜一點。

神父舉了個例子,貓沒有天主的肖像,所以貓生出來就是貓,貓做貓的事情就是在光榮天主。但人有着特殊的靈魂,單靠吃飯睡覺不能以最大程度上光榮天主。由於天主的肖像包含了天主賜予的智慧、良知等等,人必須要在不同的時刻做一個合乎天主肖像的決擇才能夠光榮天主。這是「人」和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人有天主的肖像,所以「人」的終向是回到天主永恆的光榮。但可惜的是由於人犯罪,失去了原始恩寵,所以人需要經歷整個救恩史,在基督的救贖下,不斷的經歷罪惡及悔改中才能夠回到天主的光榮。

天主創造帶有自己肖像的人

另一方面,人和其他動物都活在物質的肉身內,所以我們都活在空間及時間之內。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別就是我們的能力並不是由一開始便全部存在,而是需要由潛能發展及培養。同樣拿貓做例子,貓不是一出世就能夠捉小鳥,而是需要經歷時間由小貓長大成為成年貓才能夠跳高捉小鳥。但這也同樣代表有一個可能性是潛能被其他事情阻礙而不能夠成功發展,例如一隻幼鹿的潛能使牠又跑又跳,但也可能出世第二天就被獅子吃掉了。但同時,長大成年的鹿是在光榮天主,被吃的小鹿也是光榮天主,而捕捉鹿的獅子也是在光榮天主。而人也是一樣,人有潛能,但活在時間當中使人的潛能有可能被阻礙發展。而活在時間內、潛能有可能被阻礙正正是人的本質之一。

這就是人和天使不同的地方。天使雖然也活在時間之內,但祂們沒有物質的身體。祂們的潛能不會像人的物質身體般被外界影響而被阻礙。

在這裏,神父也提到由於人的靈魂是 subsist 在人的肉身之中,即使說兩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故此物理世界對人的肉身的影響,有機會阻礙人的靈魂的潛能發展。例如如果有人因為疾病或中毒或受傷的原故,傷害了腦部,衰失了思考的能力的話,既使這程式由他未出世前便存在,但這都不代表他的靈魂沒有天主的肖像,而是因為「人」是「肉身」及「靈魂」互相依存的存在,靈魂的潛能因着肉身的限制而受限了。所以「人」的本質沒有改變,故此他的價值也沒有改變,只是他的潛能受到了限制。

在最後,神父特別現代社會越來越失去理解神哲學的能力,後果就是失去理解人的能力。故此英國 (筆者相信其他地方也是)的法律越來越忽視沒有能力的人,包括過去一個月所通過的墮胎合法化及協助自殺的法例,都是因為社會已經無法看出人的本質及人的價值。

在之後私下的問答時間,筆者的小孩也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由於在講座中,基本已確立了「人」的重點是天主的肖像,所以如果有外星人也有智慧、有自由去做倫理的決擇,那麼需要有「外星耶穌」的救贖嗎?神父表示這個有趣的思想實驗有兩個可能的答案:

  1. 第一就是由於耶穌降世的目的是救贖所有「人」,並將所有信徒歸於一棧,所以耶穌,作為宇宙的君王,已足夠救贖整個宇宙的所有人。所以地球耶穌也能救贖外星人。
  2. 另一種可能性是,地球耶穌是取了地球人的人性,並因此救贖了地球上的「人」;而外星人的「人性」則由外星耶穌救贖。但「地球耶穌」和「外星耶穌」都是同一位格,同一個「人」,同是天主聖三的第二位。

實際上就可能要真的遇到有外星人才能知道了。

英國聖公會作家 C.S. Lewis 也探討過有關外星智慧物種,如果他們的原祖沒有犯罪的救贖問題。神父表示,神學家經常做這些看似無聊的思考練習,其實有助於他們由不同的角度去看真實的神學問題。例如考慮外星生物,就可以思考「人」的本質是甚麼;考慮「沒有原罪」的情況,就能幫我們反省人的甚麼特質是由人性而來,又有哪些是因罪惡而來。

「進化論」講座
#

第二個講座的題目是:「起源:天主教友相信進化論嗎」 (Origins: Do Catholics Believe in Evolution?),是兩位道明會神學家Father Simon Gaine, OP 及 Father Richard Ounsworth, OP 的對談。

有關進化論及《創世紀》的記述,兩位神父首先指出在進化論出現之前、在教父年代,當時的哲學家﹝他們也是研究科學的人﹞已發現《創世紀》和他們認知的科學有所不一樣。例如《創世紀》第一章記述穹蒼﹝天﹞以上有水,這就和當時的科學認知不一樣,所以已經有所爭論。對此,兩位道明會神父引述聖奧斯定 (St. Augustine of Hippo)的解說:

對於那些難以理解並且我們難以用眼看見的事物,即使在《聖經》中有所描述,仍然可以出現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不違反我們所接受的信仰。這些情況下,我們不應該立馬堅持於某一說法,因為在找尋真理的過程中這說法將被否定,這樣我們也同時會跌倒。這樣的做法並非為聖經的訓導而戰,而只是為自己的訓導而戰;因為我們只是在希望聖經的訓導配合我們的訓導,而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迎合聖經的訓導。 通常,即使是非基督徒也能明白有關天地及這世界其他物質…之類的事情,而他們的知識是靠理智及經驗所確立的。如果一個基督徒向教外人解釋聖經意義的時候,在這些事情上說些無稽之談,是不光彩及危險的,我們應該盡力制止這種令人尷尬的事情;因為人們會因為一個基督徒的無知而蔑視取笑。可惜的不是因為一個無知之徒被嘲笑,而是因為教外人會以為我們的聖書作者抱有這些觀點,而那些因為以為聖書作者是無知之徒的人而批評及拒絕的人,我們努力為使他們得救的努力就會白廢。
De Genesi ad litteram

聖多瑪斯深信真理不能違反真理。科學的真理不能違反信仰的真理,所以我們必須仔細研習科學以及信仰,才能夠理解兩者並將達致共通的真理。兩位神父表示,在聖經及科學在表面有衝突的時候,無論是現代很多主流媒體馬上否定信仰,或像有些聖奧斯定同期的人馬上否定科學,都是錯誤的做法。

神父表示,由於「進化論」並非信仰或道德問題,嚴格來說,如果我們用信仰中的定義,信友是不能「信進化論」或「不信進化論」,因為我們不可能用信經中的「信」去對待信仰及道德範圍以外的事。但我們在信父、信子、信聖神、信教會的同時,我們可以利用天主賜予的知慧去決定接受「進化論」與否。

講座開始前,道明會修女介紹兩位講者。左:Father Simon Gaine, OP ;右: Father Richard Ounsworth, OP

繼續前個講座的脈絡,神父解釋他並不認為科學分類的「智人」 (homo sapiens)和聖經討論的「人」是相同的概念。科學的分類是為了解決科學問題,而這不是聖經作者想要解答的事情。相反,聖經作者的創世敍述是為了解答天主為何要創造人,以及祂將自己的肖像刻在人心。

提到《創世紀》及進化論,就自然不得不提庇護十二世於1950年所頒布的《人類》通諭 (Humani Generis)。 Father Simon Gaine, OP 表示他做有關研究時,去了教廷信理部 (現名 Dicastery of Doctrinie of the Faith) 把與這文件有關的存檔找出來,總共有四個大箱的文件,包括當時委員會給予教宗的通諭草稿、會議紀錄、甚至通諭之後的後續。

《人類》通諭是庇護十二世回應於進化論的課題上與信仰有表面衝突的議題。有觀眾也提出在《人類》通諭中,似乎是反對「多源論」 (polygenism),意即只有「一源論」(monogenism)是符合教理。 註:一源論是指原祖父母必然是一男一女兩個人,而多源論是指創世紀的原祖父母在現實上可以指多於兩個人。 以下便是筆者認為是這個講座最有趣的地方:

首先神父指出,在《人類》通諭第37條,教宗庇護十二世反對「多源論」時,是基於一個原因,這就是他無法看到在「多源論」如何與教會相信的原罪觀念相符。因為《創世紀》中有關原罪的論述,基本上是原祖父母犯罪,而原罪因此傳到往後的人類。但按「多源論」,如果人類並非全部都出自同一樣原祖父母,哪是否代表有些人沒有原罪呢?庇護十二世確實在《人類》通諭中,列明了這是他反對「多源論」的理由。

神父續論,他在《人類》通諭的會議記錄中發現,當年的神學委員在這一段有關「多源論」的論述時,是給予了教宗四段不同的文字,語氣由非常強烈到較弱的都有。結果教宗庇護十二世是取了語氣最平淡,最沒有強烈反對語氣的那一段,再作修改加上反對理由才寫進頒布了的《人類》論諭第37條。

教宗庇護十二世

到了《人類》通諭頒布之後,有一些樞機們就「多源論」寫了一篇 dubia (向教宗提出疑問及要求澄清的信件)給教宗。這些樞機們覺得庇護十二世在《人類》通諭第37條中,對於「多源論」的反對不夠明確及徹底,於是寫信要求教宗確實地回覆教會的訓導是否絕對不容許「多源論」。按神父的說法,庇護十二世的回應大抵就是:「我寫了的,就寫了。」即是說,教宗覺得沒有需要再一步回覆了。

《人類》通諭頒布已超過70年,神父表示這七十年間,科學界對人類進化的認知其實加深了很多;同時在學術圈以外的人不留意的情況下,不同神學家亦就「進化論」有着不同方向的研究方向。有些神學家在研究我們現在認知的「多源論」是否能夠符合原罪的信理、也有神學家研究方向繼續是向「一源論」及原罪發展。神父表示,這70年間不只是科學認知加深了,其實神學研究也是有很大的進展。但和所有有系統的學術研究一樣,我們很難預視甚麼時候會有學術界的共識。保存對教會訓導的信心,對未有定論的學說保持開放但存疑的態度,就是信友在學術界未有共識、教會未有定論時的態度。

分類: 活動
WeBelieve2025 - 本文屬於一個文章系列。
§ 4: 本文
如果希望不靠社交媒體,直接收到《樂山樂水》電郵通訊,請按此

相關文章

We Believe 第二天活動分享
WeBelieve 第二天7月26日星期六的節目更為豐富。 …
We Believe 第一天活動分享
來到 St Mary’s College是為了參 …
We Believe 第三天活動分享
由於星期六太多講座,筆者在主日也打算慢活一點。早上再次煮了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