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教育

培育「考第一」的小朋友
有一次太太和另一名家長談到小孩子的教育,談到升學選擇及培育小孩子的方向。 該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小孩子的升學,都關注不少的學校選擇。其中提到希望自己的小孩子升讀某一所天主教的傳統名校。太太說:「這一所學校都出了名對學業頗為催谷呀!」那位家長同意,並補充說:「這所學校既要求學生『好假 (裝模作樣)』、又要乖乖聽話讀書,同時又要很有創意和表現得很有不同的才能。」太太聽了,回覆說:「你真的想小孩子變成這樣?」該家長說:「那她都要扮啦!我已經不斷的訓練我的小孩子啦!」太太說:「那你不怕破壞親子關係嗎?」家長說:「都已全破壞了啦!但沒法子,要考學校就是這樣!」 我相信有不少家長和這位家長一樣,最希望自己的子女就是每年每科都拿第一名,仿佛「考第一」就是培育小孩的最高成就。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很實用主義 (pragmatism) 的。 實用主義的育兒方式就是要追求一切可量化的事物:有多少興趣班、有多少證書、考試有多少分數、學了多少樂器考試又有多少分…… [caption id=“attachment_19604” width=“640”] 我們教導追名逐利,還是信仰天主?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y Bruegel the Elder, 1559)] 這些家長在做甚麼呢?這甚至不是教育小孩子「追名逐利」,這只是在教育小孩子追求完成一大堆沒有意義的工作目標,就像上班被催逼營業額一樣。這樣小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不懂得欣賞音樂藝術,不懂得關顧他人。 他們表面也是很好的學生, 但在他們內在,唯有「完成目標」才是重要的。 這讓我想起聲稱讀書時期不斷「考第一」的林鄭月娥。她甚至說過因為習慣拿第一,所以曾因為「失手」考第四而傷心痛哭。無可否認,她在學時期學業的確非常出色。坊間曾形容林鄭月娥為「好打得」,筆者想這和她自己的好勝心很有關係。 但到了大是大非時,她心中考慮的是她信仰的道理,還是仍然是追求下一個「第一」、下一個「目標達成」?
「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
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在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加福音 1:66 – 6月24日洗者若翰誕辰彌撒) 不久前是洗者若翰誕辰的瞻禮,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了洗者約翰出生後,他的父親加利亞沒有跟隨家族習慣,而替新生兒取了天使給予的名字——若翰後,竟然馬上由啞吧變回能講說話,他的親戚驚奇不已,互相討這這孩子的將來。 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其實會發現若翰的出身一點也不簡單。按路加福音的記載:「猶太王黑落德的時候,阿彼雅班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是出於亞郎的後代,名叫依撒伯爾。二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1:5-6) 若翰不單出於一個虔敬的以色列人家庭,他是肋末後裔、司祭家族的一名長子。單純按這血統,若翰一出生就註定是一名以色列的司祭。若翰的出生可說是「名門正統」,可想而知,當眾人討論若翰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是對他有著何等的期待。 然而,天主卻有別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