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andwater
[圖片故事]十字聖架真木
請看這十字聖木,救主曾懸於其上。
請眾同來朝拜
聖週四禮儀默想
到了聖週四的今天,在光榮頌之後再也聽不到鐘聲和管風琴,祭台被卸去了,聖堂連聖體櫃也空了。所有耶穌的標記逐少逐少地消失了。到了聖週五,教會甚至沒有彌撒。到了現在,沒有標記就是最大的標記。
衪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理伯書2:8﹞ 聖堂所有代表耶穌的標記都消失了,正正就是反映着耶穌貶抑自己,甚至死在十字架上的奧跡。這就是歷代殉道諸聖所效發的謙遜。
年輕人的信仰
早兩天,英國組織《聖經協會》公布了一份研究,比較英國人於2018年及2024年參與信仰活動的情況。結果頗為有趣。 這個調查名為《無聲復甦》 (Quiet Revival) ,這個調查發現英國人會定期﹝不一定是每周﹞去聖堂的人數由2018年的8%升到2024年的12%。 筆者平日參與彌撒的本篤會修院亦然。這是一所小團體的修院,應該最多都只會容納十多個修士。但單單在這前後三年,應該有起碼一個修士晉鐸、一個外邊的神父進修院後發永願、兩個自己修士發永願、一個準備發初願、一個剛開始初學。近十年,修院修士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年輕。
四旬期彌撒讀經
筆者想分享四旬期頭尾的兩個主日的讀經,希望和大家一起在祈禱中渡過聖週。 忘記了是誰說的,但有一句默想大概是這樣的:即使世上只有你一個人,單純為了你一個人的罪,耶穌也願意自天降下,為你一個人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盡凌辱而死。
聖週是禮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很快便進入逾越三日慶典。願天主能夠協助我們能夠默想基督的苦難、接納天主對我們的愛,將我們對罪的依戀燃燒殆盡。
《樂山樂水》搬家了
如果大家看到這篇文,可能已留意到《樂山樂水》的網站改變了樣子,因為我們搬家了。 最大的得着是:
實現資料自主。現在所有的文章、圖片、檔案都重回自己的控制。不必害怕某一個網站供應商會因為信仰、或支持被逼害的教會而禁言。反正從沒有想過靠《樂山樂水》賺取一分一毫。能夠靠自身的能力,獲得更大的自由去分享基督徒信仰,是一種恩寵。 減少開支。從前在 WordPress 每兩年要付大概 $70多美金。現在自行架設網站,使用最基本的 Cloudflare Pages和 domain 功能,免費。實在沒有可以投訴的地方。 雖然《樂山樂水》讀者不多,但天主能夠給予我能力和各位讀者在互聯網分享信仰,筆者實在要感謝各位支持和天主的大恩大德。
《萬王之王》電影
早幾天和孩子到戲院看《萬王之王》 (King of Kings) 電影,當作是準備復活節的一個節目。
《萬王之王》開宗明義是在敍述耶穌基督的事蹟,沒有淡化基督信仰………一部電影願意不斷地引用聖經,實在是值得一讚。
現在的娛樂很多,拍攝電影宣揚信仰可能也是有風險的投資。筆者覺得,這些高質素的信仰動畫很值得大家支持,讓有心人能夠繼續以不同的媒介向現代人宣揚基督。
十字聖架乃吾人之救贖
如果保祿出現在現代的社會,他會如何指責我們呢?現代人似乎已不在尋求智慧,也不是在要求神蹟。與其說現代人在追求錢財,倒不如說追求一個能夠自己完全掌握的生命。
這不是說基督徒不會遇到困難。反而基督徒仍然不斷受迫受。筆者讀完了鄧以明總主教的自傳。他成為了廣東主教後,因為堅持公教信仰,被囚22年,其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單獨囚禁,不能夠開彌撒,也和外間斷絕了一切的聯繫。然而他沒有背棄過信仰,他被釋放前被審問,仍然冒着不被釋放的風險,表示天主教會不能斷絕和羅馬教宗的共融,不能屈服於「三自教會」之下。
這就是希臘人眼中的愚妄、也是現代人眼中的愚妄。但鄧以明總主教卻視這是天主的德能及知慧。他出獄後向耶穌會的初學分享,22年的監獄生涯對他來說就像是一次很長的初學,讓他學習謙遜,學習在苦難中結合於基督的苦難。當然我們不是每個人也有恩寵去面對這些挑戰,但在每天的小小困難中,我們也應祈求天主使我們能夠放開自己的堅持;與其靠自己的努力逃避苦難,不如讓自己接受天主的恩寵去面對苦難。
愛爾蘭的聖博德
有朋友年輕時追英國歌手組合,經常讀英國雜誌,所以很早就知道3月17日是聖博德 St Patrick 的慶日。但現代社會的聖博德日都變得世俗化,只把這天當為玩樂的日子而忘記了聖博德是甚麼人。筆者剛剛聽了這個 網上聲音專欄 專欄,也學到一點新東西,想和大家分享。
St Patrick standing on a snake in Purgatory: England, 1451 (London, British Library, MS Royal 17 B XLIII, f 132v)
聖博德其實不是愛爾蘭人。他很大可能出生於公元四世紀末、羅馬治下的大不列顛島。他雖然出身於一個基督徒家庭,然而按他自己在自己的自傳 Confessions中所說,他小時候不是一個十分虔誠的教友。到了博德16 歲的時候被海盜擄走,結果成為奴隸流落到愛爾蘭負責牧羊。
四旬期開始
剛剛過了聖灰星期三開始了神聖的四旬期,刻意請假不上班,想專心一點開始今年的四旬期。還好請了假,因為平時去聖堂平日彌撒是早上八時,要送小孩上學根本趕不及。結果到了遠一點的聖堂參與聖灰彌撒。
早幾個主日,神父講道已提到,天主深深明白人的軟弱,知道我們做甚麼事情都要心理準備,所以在開始大齋期前已安提好合適的準備。在四旬期前的五旬主日、六旬主日、及七旬主日就是對我們好好的預告,讓我們有兩個半星期好好安排四旬期的靈修。
今年筆者安排了數本書作四旬期的閱讀,分別有鄧以明主教的回憶錄《天意莫測》、聖額我略教宗所著的《聖本篤傳記》以及十九世紀禮儀泰斗 Dom Prosper Gueranger所寫的《論彌撒》。希望能夠完成。
本末倒置的陷阱
筆者一家習慣主日到附近的隱修院參與主日及慶日的彌撒,然而堂區的神父久不久就會到訪孩子就讀的學校主持祈禱或禮儀,所以有時候我們都會由孩子口中聽到堂區神父的事。
有一次,孩子解釋堂區神父來到學校時經常說笑話,弄得大家也哈哈大笑。然而,本來在哈哈大笑的孩子突然認真起來,說:「但我覺得在彌撒中這樣做不太好,因為是 idolatry﹝拜偶像﹞」筆者以為自己聽錯了,便叫他解釋一下是甚麼意思;而且筆者想理解一下,一個十歲不到的小朋友為何會有這種想法。原來孩子的意思是:「如果在禮儀中神父經常說笑,大家便單單注意神父,而看不到天主了。在彌撒中,天主是最重要的,但當每人只留到意神父,神父便取代了天主。這不就是拜偶像嗎?」筆者當刻也反駁不了,便再問:「那麼,如果神父不在禮儀或祈禱當中,只在之前或之後說笑,那又可以嗎?」孩子想了想:「那就應該無問題了。」
的確,《天主教教理》對於拜偶像 idolatry的解釋不局限於基督宗教以外的虛假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