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mountainandwater

WeBelieve 兩個道明會講座
之前提到在 WeBelieve Festival,筆者在第二天的活動參加了兩個道明會講座很有趣,內容互相有點相關,希望趁還記得大部分時寫下紀錄。 第一個講座的題目為「何為人? | 身份、位格及天主的肖像」,講者為道明會士 Father Simon Gaine, OP。而第二個講座的題目是:「起源:天主教友相信進化論嗎」 ,是上述 Father Simon Gaine, OP 及另一位道明會士 Father Richard Ounsworth, OP 的對談。
We Believe 第三天活動分享
由於星期六太多講座,筆者在主日也打算慢活一點。早上再次煮了個飯,然後便四處走走。活動小冊子中有些活動鼓勵參加者多點互動,便和孩子四處找主教 high-5 擊掌、向修士們講笑話、詢問修女們的聖召故事。當中,尤其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和「瑪利亞宗徒之后本篤會」隱修女的故事。
We Believe 第二天活動分享
WeBelieve 第二天7月26日星期六的節目更為豐富。 這一天的感覺是,比起露營,更像參加研討會。連孩子也說,講座十分有趣味,但實在太燒腦,累得起。不過在知性及靈性後回到帳幕休息,的確也很有意思。
We Believe 第一天活動分享
來到 St Mary’s College是為了參加一個名為 We Believe ﹝我們相信﹞的公教活動。參加者可以選擇在夜間住在其他地方,或留在草地露營。本身對露營沒有興趣,但既然有朋友邀請,也是給小孩子一個經驗,便決定在這四天三夜裏露營了。
分餅奇蹟
神父提到,分餅奇蹟是耶穌的眾多奇蹟當中,唯一是四部福音都有記載的;而且有些福音更不只記載一次。神父提到他小時候聽到有解釋耶穌沒有真正分餅,而「奇蹟」是在於耶穌能使眾人把自己的所有分享給其他人,「分餅奇蹟」是「分享奇蹟」云云。 神父指出,如果這事情如果只是單單出自人性的慷慨,就不會四位聖史都不約而同地詳細記載,尤其是若望更由分餅的奇蹟引到聖體聖事。神父接着指出,四位聖史都要記載的分餅事蹟,如果不是有超性的元素、不是真正的靠天主的大能餵飽眾人的話,根本就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四部福音的脈絡。分餅的奇蹟是確確切切的神蹟。
聖本篤瞻禮
聖本篤生活在公元五、六世紀,在一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其實我們不也是面對相似的問題嗎?我們舊有的社會秩序在崩潰,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失去希望的文化。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和一千五百年前的基督徒,其實也在面對相似的問題:我們在忘記天主的文化中能夠活出信仰嗎?我們還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嗎? 聖本篤對這樣世代的回答是:先退到曠野尋找天主、與志同道合的基督信友建立團體互相鼓勵。以基督信仰團體為核心,同時向世界開放接待那些尋找天主的人,向那些找尋真理的人介紹走往基督之路,幫助那些在生活中有需要的人。本篤會的格言是 Ora et labora 「祈禱與工作」,在俗世生活的我們也需要記得我們的生活是由祈禱與工作交織而成。
良十四世談聖樂
教宗良十四世指出多聲部作品中每個聲部各自有不同的旋律,在和聲中不斷互動。各聲部有時看似衝突,之後又會有完成終止,而它們都是在追求合一。教宗說:「多聲部作品在各自不同中的動態合一,就好像我們於聖神的指引下的共同信仰旅途。」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彌撒禮成
學習如何用拉丁文回應教宗的降福 V. Dominus vobiscum R. Et cum spiritu tuo V. Sit nomen Domini benedictum R. Ex hoc nunc et usque in saeculum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天皇后喜樂
和教宗一起唱《天皇后喜樂》傳統拉丁聖詠
被消失的歷史——五旬節八日慶期
很久前提過一段歷史,教宗保祿六世於1970年的五旬節﹝即聖神降臨節﹞後的星期一如常去舉行彌撒,在發現祭衣顏色竟然變成了綠色後,才驚覺自己竟然在禮儀改革中廢除了五旬節八日慶期。 其實1960年代的禮儀改革其中一個致命的地方就是,以一些「專家委員會」去決定整個禮儀的路向。在研究禮儀中,學者專家當然身負重位,但當十數個專家去決定教會二千年來自然有機發展的禮儀要如何改變的時候,那就是最違反禮儀發展本質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