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andwater
彌撒片段短片分享及襄禮職務
主,我們已領了祢施天恩的聖事,求祢助佑我們在永恆救恩的道路上日益精進。
愛天主及愛近人
神父首先分享一種常見的看法,就是比喻中的司祭和肋未人忽視了那個受傷的人,是因為他們害怕被傷者弄得不潔,繼而不能做他們聖殿獻祭的職務。所以他們代表了一種將宗教要求看得比幫助人重要的看法,而耶穌就是指責他們只重視宗教要求的態度。神父指出,這種解釋是完全錯誤的。
「愛天主」和「愛近人」這兩個要求從來都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的兩面。所以這個司祭及肋末人的錯誤並不是因為他們過份重宗教要求而忽略愛德行為,而是因為他們對宗教、對信仰不夠認真,所以他們也沒有做「愛近人」的部分,也反映了他們的「愛天主」不見得全心全力。
安霖澤樞機談「禮儀舞」及音樂
這舊片段出自安霖澤樞機於2007年仍是聖禮長部長時,出席美國一個信仰講座的問答環節。當中有教友問到有關在禮儀中的舞蹈及音樂。安霖澤樞機的回應貫徹他一向的風格,以不同的角度分析禮儀、文化、舞蹈及音槳的問題;而樞機來自非洲,對於當地眾多的文化歷史有深切的認識,因此他的回應比起很多對其他文化認識不深入的人更加能夠提供一個立體的背景去讓我們理解整個問題。
於拉丁禮教會中,舞蹈從未是彌撒的一部分。 歐洲和美洲完全不應考慮禮儀舞,因為在他們的文化背景中,舞蹈從來不是朝拜的一部分。即使考慮以下的種種因素,舞蹈都不應出現在禮儀。
聖神降臨後第十一主日分享
今天的彌撒無論是本身的經文,或是神父的講道都很有意思。
全能永生的天主,祢豐盈的仁愛,常賜予卑微求恩者超乎所當得,甚至逾其所望;求祢在我們身上傾注慈恩,寬赦我們良心上恐懼不安的罪過;並賜下我們所不敢奢望的恩惠。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祢的聖子: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至於無窮之世。 應:亞孟
異國情調的天主教
其實在忘記了基督信仰的世代,他們看着天主教的文化、歷史、藝術也是一樣。旅客們到了羅馬,穿過聖天使橋、走進聖堂,看到用以表達信仰的藝術品。他們不知道也不理解天使拿着刑具的意義、看不明白拉丁文的字句亦不會花時間看藝術品的介紹、對基督血沐沐的苦難視而不見;在看到天使橋上巨大的天主雕塑或聖堂內的聖畫、祭器,只當自己進入了一個主題樂園一樣。藝術品所娓娓道來的救恩史,就是落在石頭地上的種子,連生根發芽的機會都沒有。真令人感嘆。
[短片分享] - 聖母升天 (正日外慶節)彌撒進堂
這短片剛剛過去 (8月17日) 的主日彌撒進堂遊行
Mitre 及 crozier 於中文很常譯作「主教禮冠」及「主教權杖」,因為我們最經常見到使用這兩樣禮儀用品的都是主教。然而事實上,有一些修院院長都可以頭戴禮冠,也拿上權杖,但他們都沒有主教職。更罕有地,有一些女修院的院長是可以拿權杖的。而法恩伯勒的本篤會聖彌額爾修院的院長,就在短片中看到,是可以戴禮冠及手持權杖。
WeBelieve 兩個道明會講座
之前提到在 WeBelieve Festival,筆者在第二天的活動參加了兩個道明會講座很有趣,內容互相有點相關,希望趁還記得大部分時寫下紀錄。
第一個講座的題目為「何為人? | 身份、位格及天主的肖像」,講者為道明會士 Father Simon Gaine, OP。而第二個講座的題目是:「起源:天主教友相信進化論嗎」 ,是上述 Father Simon Gaine, OP 及另一位道明會士 Father Richard Ounsworth, OP 的對談。
We Believe 第三天活動分享
由於星期六太多講座,筆者在主日也打算慢活一點。早上再次煮了個飯,然後便四處走走。活動小冊子中有些活動鼓勵參加者多點互動,便和孩子四處找主教 high-5 擊掌、向修士們講笑話、詢問修女們的聖召故事。當中,尤其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和「瑪利亞宗徒之后本篤會」隱修女的故事。
We Believe 第二天活動分享
WeBelieve 第二天7月26日星期六的節目更為豐富。
這一天的感覺是,比起露營,更像參加研討會。連孩子也說,講座十分有趣味,但實在太燒腦,累得起。不過在知性及靈性後回到帳幕休息,的確也很有意思。
We Believe 第一天活動分享
來到 St Mary’s College是為了參加一個名為 We Believe ﹝我們相信﹞的公教活動。參加者可以選擇在夜間住在其他地方,或留在草地露營。本身對露營沒有興趣,但既然有朋友邀請,也是給小孩子一個經驗,便決定在這四天三夜裏露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