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mountainandwater

聖本篤瞻禮
聖本篤生活在公元五、六世紀,在一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其實我們不也是面對相似的問題嗎?我們舊有的社會秩序在崩潰,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失去希望的文化。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和一千五百年前的基督徒,其實也在面對相似的問題:我們在忘記天主的文化中能夠活出信仰嗎?我們還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嗎? 聖本篤對這樣世代的回答是:先退到曠野尋找天主、與志同道合的基督信友建立團體互相鼓勵。以基督信仰團體為核心,同時向世界開放接待那些尋找天主的人,向那些找尋真理的人介紹走往基督之路,幫助那些在生活中有需要的人。本篤會的格言是 Ora et labora 「祈禱與工作」,在俗世生活的我們也需要記得我們的生活是由祈禱與工作交織而成。
良十四世談聖樂
教宗良十四世指出多聲部作品中每個聲部各自有不同的旋律,在和聲中不斷互動。各聲部有時看似衝突,之後又會有完成終止,而它們都是在追求合一。教宗說:「多聲部作品在各自不同中的動態合一,就好像我們於聖神的指引下的共同信仰旅途。」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彌撒禮成
學習如何用拉丁文回應教宗的降福 V. Dominus vobiscum R. Et cum spiritu tuo V. Sit nomen Domini benedictum R. Ex hoc nunc et usque in saeculum
和教宗一起咏唱祈禱 - 天皇后喜樂
和教宗一起唱《天皇后喜樂》傳統拉丁聖詠
被消失的歷史——五旬節八日慶期
很久前提過一段歷史,教宗保祿六世於1970年的五旬節﹝即聖神降臨節﹞後的星期一如常去舉行彌撒,在發現祭衣顏色竟然變成了綠色後,才驚覺自己竟然在禮儀改革中廢除了五旬節八日慶期。 其實1960年代的禮儀改革其中一個致命的地方就是,以一些「專家委員會」去決定整個禮儀的路向。在研究禮儀中,學者專家當然身負重位,但當十數個專家去決定教會二千年來自然有機發展的禮儀要如何改變的時候,那就是最違反禮儀發展本質的事情了。
愛丁堡待成司鐸祈禱會
聖若望紐曼:「聖斐理伯.內利的稱號是「羅馬的宗徒」﹝Apostle of Rome﹞,這個稱號一直保留到現在,並不指他歸化外教徒,而是恢復基督王權、重建羅馬人的信仰。聖斐理伯所用的轉化工具不是洗禮,而是補贖。聖紐曼樞機說:「告解亭是這個特殊傳教事業的王座及標記。」他繼續說:「當聖方濟各.沙勿略為成千上萬的人授洗,聖斐利伯45年間每天,幾乎每個小時,都在重建、教導、鼓勵,及指引懺悔者前往得救的窄路。」
吳成才樞機回應 Synodality及宗教會談
吳成才樞機的訪問實際上還有些深遠的意思…… 吳樞機說:事實上,我們為了真信仰而放棄了我們的舊信仰。而你現在告訴我們可以走回舊路,而由舊信仰中拿回些一些原素?這些話令我們的人很混淆。我們的人希望在真理上行走,跟從福音、教會對我們的訓導。這些一直以來在指引在亞洲的我們。我想這是一個祝福。 筆者認為,吳樞機的說法更加令人容易理解我們生活在多元社會中的取的態度。尊重他人,但我們必須有教理上的合一,跟從福音、教會的訓導。
吳成才樞機的EWTN訪問
吳成才樞機:跟隨傳統不是錯誤。回到教會的正統訓導不是錯。但一如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是的,我們需要知道真理、我們需要活出福音的標準。但同時,我們不是要將教會對於實行倫理訓導變得過度拘泥於法律條文,始終有些人還在艱難嘗試中。我們必須要有同理心。但重要的是,有同理心是一回事,清楚我們的立場是另一回事。我從不相信我們應該要矮化福音去迎合世界。福音是道路、真理、生命。
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彌撒講道
良十四世:兄弟姐妹,我希望我們首要渴望一個 團結的教會,這是一個合一與共融的標記,這將成為世界修和的酵母。在我們的時代,我們仍看到太多的爭吵,太多由仇恨、暴力、偏見、懼怕不同事物、以及一個藉剝削地球資源及將最貧窮的人邊緣化的經濟模式所造成的傷口。關於我們,我們希望成為在世界中合一、共融及兄弟情的小酵母。
教宗何時成為教宗
可能有讀者會有疑問,教宗何時成為教宗呢?如果在選舉完畢,宣佈了新教宗,但新教宗在就職彌撒前離世,那他是教宗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道理,是因為在政權選舉中,例如美國總統,或英國首相在大選中獲勝,並不是馬上成為國家元首。美國總統要於就職典禮中宣誓才能成為總統,而英國首相則要於國王/女王正式任命及邀請他重組政府,才正式成為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