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轉到主要內容

禮儀

祝各位有福的將臨期! 短述「前摺祭袍」
先祝各位在將臨期的守齋準備能充滿天主的恩寵! 進入將臨期,彌撒禮儀也有不少改動。大家可能留意到禮儀中沒有管風琴音樂、光榮頌也沒有了。禮儀顏色也由「聖神降臨後」的綠色變成了代表懺悔、準備的紫色。但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上圖攝自剛剛將臨期第一主日,於法恩伯勒 (Farnborough) 的聖彌額爾修院 (St. Michael’s Abbey) 的彌撒。這裡是一所本篤會修院。圖中主祭正準備祝福乳香,執事身穿寬肩帶襄禮,而副執事則已手持聖體碟舉在自己眼前。其實副執事身穿的並不是平日穿的副執事袍﹝ tunicle﹞,而是 folded chasuble﹝不知道有沒有正式的中文譯名,但請容許筆者暫譯「前摺祭袍」﹞。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前摺祭袍」及「寬肩帶」的傳統。
2023年煉靈月的一點想法
按教會年曆,11月是煉靈月,我們在這個月把注意力放多一點到在煉獄中的靈魂。在煉獄中的靈魂是與天主的共融中死去,將來必定能夠上天堂。但他們生前仍未達到完全完美的的狀態,所以他們需要在煉獄中接受煉淨,直到他們毫無瑕疵才能上天堂。這就是在格林多前書中所說:
2020年終隨想
不久前,在沉悶的工作中,突然收到朋友的訊息,告知一位我們都共同認識的人過世了。早一天還是精神爽利,當晚睡夢中就走了。一個五十歲不到的壯年,就在大時大節前突然間就走了。朋友談到此時都難掩唏噓之情。想必亡者的家人每年過節都難以釋懷。對筆者而言,腦海中難免想起耶穌的比喻:「天主卻給他說: 胡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加福音 12:20-21) 2020年是大家都過得很困難的一年。一次疫情,將各人的生活都搞出了。在香港,停課的停課,失業的失業。而在大家還未見到仇教者正式出手,公開彌撒被取消了,只有少數信友能夠偶然有幸參加私人的彌撒。大部分信友連復活節及聖誕節都未能參與教會的公開禮儀,不少的洗禮推遲不少才能舉行。甚至連在羅馬,今年的公開禮儀都取消了。反而是在遠東的台灣,竟像世界樂土般,還能一直保持相對正常的日常及禮儀生活。
婚禮的「繁文縟節」?
有朋友最近訂婚,便向認識的已婚朋友詢問有關婚禮事宜。 在香港,非教友只需走到婚姻註冊處簡單行禮、在見證人前宣讀誓詞便是一段合法婚姻。教友也只需按教區規定接受簡單培育,接受神父資詢,就能於教堂內、在見證人前舉行婚禮。甚至這個婚禮,甚至可以簡單到僅僅有兩名證人,在聖堂內簡單的房間中舉行,筆者就試過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一個婚禮補禮的見證人。 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會單按這基本要求來舉行婚禮,反而會隆重其事,穿上平日不會穿著的婚紗裙掛、邀請親友參與見證婚禮、大破慳囊宴請親朋。甚至在婚禮之前,按華人習俗,三書六禮(或部分)、拍攝婚紗照等等…… 問題是,如果婚禮的基本要求單單是作一個登記這樣簡單的話,我們為何大費周張地準備一天的婚禮?
[讀者來函] 主顯節反省
主顯節 作者:尋道少年 「我們慶祝由三個奧蹟所裝飾的聖日:今天異星引導賢士們來到馬槽前;今天在婚宴中,水變成了酒;今天基督為了拯救我們,願在約旦河中接受若翰的洗禮,阿肋路亞。」 (主顯節第二晚禱謝主曲對經) 主顯節傳統上慶祝三個天主向人顯示自己的奧蹟。為二千年後的我們有什麼意義? 今天我們慶祝的三個事件中,天主向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顯示自己。祂以異星奇光引導賢士、以變水為酒啟示僕人、以聖三形象啟示若翰及在場的人。為每一種人,天主總有其方式啟導。
[讀者來函] 將臨期第三主日反省
將臨期第三主日 (喜樂主日) 作者:尋道少年 「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你們的寬仁,應當叫眾人知道:主快來了。」(斐利伯書 4:4-5) 本日進臺詠沿用多個世紀,致本主日得名「喜樂主日」[編註:進臺詠附在文章底部]。節日還有點距離,為何我們要喜樂? 在辛勞工作中、在苦悶考試中,每想起工作後和考試後的假期或旅行,我們總會會心微笑,甚至有點小興奮。確切的希望實在令人興奮,休息的來臨實在令人快樂。我們為主再次來臨,又有沒有這種望德? 本日福音繼續看若翰,人來問他為悔改應做甚麼?若翰的回應大概就是知足、分享、盡責。看似簡單,事實上我們總是喜歡相後反的三樣:貪婪、聚財、逸樂。 「本性的私慾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慾:二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迦拉達書 5:17)
將臨期第二主日的反省
Populus Sion, ecce, Dóminus véniet ad salvándas gentes: et audítam fáciet Dóminus glóriam vocis suæ in lætítia cordis vestri. (Adventus II: Introitus) 熙雍 的人民,請看,上主要降來拯救萬民:上主必使人聽見祂尊嚴的聲音,叫你們內心歡樂。 (將臨期第二主日:進堂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qIlx5w_24 無論是羅馬禮普通形式,或在特殊形式,將臨期第二個主日的對經似乎有一個主題:就是聖城熙雍或聖殿。這天的進堂詠、階台經、亞肋路亞、以及領主詠,均提著聖城耶路撒冷。因此,很值得我們細想,聖城耶路撒冷對我們有甚麼意義。
我們過份注重彌撒的細節嗎?
祭獻是整個天主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在整本聖經中由創世紀到默示錄,不斷地描寫人類對全能天主所作的祭獻:在天主向以色列人啟示之前,亞伯爾、亞巴朗等人已向天主獻祭。而在創世紀中,最重要的司祭當然是默基瑟德。在天主在西乃山向以色列子民明確指出祂所規定的祭獻之後,以色列民便不斷地按照這法律進行祭獻。 時期一滿,耶穌基督作為天人中保、永恆的大司祭便一次而永遠地作了祭獻——就是十字架的祭獻。耶穌自己同時作為祭品、祭台、大司祭,向全能聖父獻上了這終極的祭獻。 耶穌按照默基瑟德的品位,永為司祭。祂也刻意留下了彌撒聖祭,讓所有信友都能夠藉分享基督的死亡和復活。彌撒聖祭不是一個新的祭獻,而是基督十字架祭獻以不流血的方式重現。 有時我們把常見的事當作不是一回事,將每週的彌撒也看作等閒。 有種說法是:天主不需要我們的祭獻,祂只希望我們開心,所以我們不必過份緊張彌撒聖祭的細節。否則,我們便變得禮節主義,失去了喜樂。 的確,天主不需要我們的祭獻。天主是完全的,沒有任何變得「更光榮」的空間。 然而一如在常年期通用的頌謝詞四所言:「你原不需要我們的讚頌;我們對你知恩報愛的心願,也是出自你的恩賜, 因為我們的讚頌,並不增加你的榮耀,卻藉著我們的主基督,有益於我們自身的得救。」一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亞伯爾從內心所作的對天主的祭獻,是讓他能夠位列義人行列: 因著信德,亞伯爾向天主奉獻了比加音更高貴的祭品;因這信德,亞伯爾被褒揚為義人,因為有天主為衪的供品作證;因這信德,衪雖死了,卻仍發言。(希伯來書 11:4)
巴黎聖母院的周年彌撒及遊行
剛剛在 Regina Pacis Chaplaincy 的面書看到,有團體每年的五旬節左右都由法國巴黎的聖母院以彌撒開始,再進行遊行。巴黎聖母院由旅客景點恢復成朝拜天主的聖殿。我們也曾經 分享 過巴黎聖母院的彌撒。
保祿六世與禮儀改革——一本新書的看法
在羅馬其中一名最重要的英語教廷新聞記者 Sandro Magister 最近有一篇 文章,他介紹了一本新書《 Paolo VI. Una storia minima》﹝即《保祿六世。一個小故事》﹞,作者是曾任教宗府代理總管兼教廷法庭首席書記的 薩皮恩扎蒙席(Monsignor Sapienza)。薩皮恩扎蒙席收集了保祿六世時代的教宗禮儀禮節司 Monsignor Virgilio Noe的一些筆記。書中引述了一些故事,包括關於保祿六世和他在1969年所批准並推行的禮書。 很多人都知道,一直推動梵二後「禮儀改革」的是 博格尼蒙席 (Monsignor Anniable Bugnini) 。他在推行新禮儀期間每次遇到別的禮儀專家的反對,就說:「這是教宗的意願。 (The pope wants it.)」 但現實中,保祿六世真的渴望博格尼蒙席所編的新禮書嗎?之前已經寫過了一篇保祿六世驚覺五旬節八日慶期被取消而黯然落淚的 事情,今次這本新書又講述了數個保祿六世和新禮書的事蹟。 其中提到,在1971年6月3日,紀念若望廿三世的彌撒後,保祿六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