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公教會內的國際戰線

編註:這是一名網友的分享,原文的連結在這裡

梵中關係的發展,中國教會的現況,港澳教區的未來,教內領導層及平信徒之關的關係及互動,這一一都值得我們思考。


InternationalLine

一個沒有信仰的大國,外人看來百姓物質生活富足。繼承人貝氏可能擔心它將成為世界的榜樣,以致不惜一切與中共政權交往。這個看法來自一位在南美服務多年的印尼籍神父。事實上,不少非華裔神長認為中共在文明上仍有進步的可能,而支持貝氏此舉。這裡説明中共很早就開始國際戰線,而且宣傳成效顯著。外國人普遍感覺大陸人修養參差,卻非常富裕,將會發財立品。這一點深深吸引各國傳教人員。

為何中共要與聖座交往;聖座又何故要如此委婉。教會內外揣測兩極,無需一一重覆。梵京曾表示它明白大陸的情況,亦獲貝氏高調加持。最近,新法令港人惶恐不安,甚至隨時淪為難民。然而,貝氏一直關心受壓迫人士,特別是難民,卻臨時抽起對港人的公開問侯,令人失望。本地教會方面,領導當局即使面對兄弟姊妹的爭議,亦要保持與共方的關係。讓人懷疑是梵京本身未能掌握局勢,還是已經被共方脅迫。

主耶穌要求我們在愛德中實踐真理,教導我們規勸兄弟。再者,本地署理首牧帶領在港教會成為在陸教會與普世教會的橋樑。既然如此,各位兄弟姊妹,就讓我們本著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的宗旨,讓梵京及其他地方的兄弟姊妹們知道我們對中共和大陸的所見所聞。當中一定不乏真實的正面評價,也有被懷疑的負面信息。之後,掌陀當局如何詮釋和使用這些消息,這自然是他們和天主的帳。我們有份建立祂的神國就好,誰知今天的努力為將來無用,保持望徳吧!

香港人,加油!香港教友,努力!

遊子‧博
7.21 一週年紀念

危機中的四旬期

香港近八個月可說是翻天覆地,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筆者雖說是安好,但同時像是喪失了寫作能力,長時間未能寫作。現在希望由這神聖的四旬期開始,重拾寫作的習慣。

過去的大半年,香港社會一直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被刻意破壞:法治、公平、自由。破壞香港價值的人依著外在的勢力,試圖奪取香港的權力,建立一個以外地勢力為核心的新霸權。然而,不少香港人不甘自己的土地如此被人強搶,奮起保衞自己土地恆久以來的法律及規則。然而,面對外地勢力,香港人似乎都處於下風,眼看外地的勢力將要重新定義「香港」。

Cardinal-StephenLangton-3

Cardinal Stephen Langton, 英國的《大憲章》(1215) 就出自他的手筆

不單是世俗社會,自從楊鳴章主教於2019年1月逝世,香港一直都沒有正權主教。在這一年多的時間,不時就聽到各方面的傳言,推測下一任的主教人選。教會內馬上也有爭議,擔心下一任主教能否帶領香港教會對抗共產主義政權的入侵,繼續維持教會在香港的道德影響力,甚至害怕香港的信友成為教廷為了討好某強國的犧牲品。

繼續閱讀

主,求你依著你的仁慈,時時刻刻潔淨與護佑你的教會

Dominica XV Post Pentecosten
五旬節後第十五主日

Oratio: Ecclésiam tuam, Dómine, miserátio continuáta mundet et múniat: et quia sine te non potest salva consístere; tuo semper múnere gubernétur.
禱文:主,求你依著你的仁慈,時時刻刻潔淨與護佑你的教會;因為沒有你,她便不能保持安全;望你常施恩祐,使她得到你的照管。

剛剛過去主日的彌撒經文非常配合當今教會遇到的問題。筆者拿起禮書,馬上便被首兩個字吸引著: Ecclesiam tuam 「祢的教會」。筆者想到,天主的教會為何會被負賣主的神職所佔據著呢?但這禱文同時提醒著我們,天主的教會要靠著上主不斷的仁慈——miseratio continuata ——才能得到潔淨。是天主沒有仁慈嗎?不是,而是我們抗絕了天主的仁慈,是我們沒有善用天主的恩寵。

JesusSleepingStorm

因為沒有了天主,我們便不能持續地得到安全,健康、救恩 (salvus);而教會則需要天主不斷的掌舵——gubnero ——才行。教會的醜聞,正正是我們沒有讓天主掌舵。我們憤怒的,不單單是一些兇殘的神職向青少年,甚至修生埋手;更令人憤怒的是教會高層受著所謂的 gay mafia / lavander mafia 所滲透,而互相包庇那些犯事的神職。外文稱他們為 Judas priests ——猶達斯神父、背主神父。

我們能否將教會的掌舵人,由這些背主神職當中奪回而歸還給天主?


這天的書信取自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書 5:25 – 6:1-10 :

繼續閱讀

香港教區成立70周年

今天是2016年4月11日,70年前的今天,香港教區正式成立。

香港開教175年,1841年4月22日正式脫離澳門教區而成為監牧區,再在1946年4月11日成為香港教區。當年香港屬澳門教區,今天香港卻給澳門教區一個主教。香港教區能走到今天,確實有賴天主一直看顧。正如聖詠作者對上主的讚嘆:

若不是上主興工建屋,建築的人是徒然勞苦;若不是上主在護守城堡,守城的人人白白儆醒護守。你們極早起床盡屬徒然,每夜坐至深更圖謀打算,為了求食經過多少辛酸;唯獨天主賜所愛者安眠。(聖詠127:1-2)

如果各位讀者有去過跑馬地的聖彌額爾墳場,走到幾個傳教修會的墓看看,都可以發現香港開教之初來的傳教士都十分短命,很多都是四十歲前就過世,有些在二十多歲時便死了。對那些歐洲的傳教士來說,他們一決定踏上旅途往這遠處的亞洲小島出發,他們便是半隻腳踏進了棺材,永遠都不會再回到家鄉。

Cathedral-Immaculate-Conception

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當時的傳教士要越洋而來,來到一個氣候濕熱又水土不服的地方,服務民眾卻連語言都成問題。催逼他們來的,就是一顆救靈的心。這些傳教士知道聖教會的道理還沒有在中國廣傳,他們不願這麼多的中國人的靈魂失落,便來了這裡。這些傳教士實在地執行了耶穌升天前的命令:「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徒大事錄 1:8) 願天主豐厚地賞賜這些傳教士,沒有他們視死如歸的決心,沒有今天的香港教區。

繼續閱讀

家庭在教會及當代世界的聖召和使命」諮詢問卷綜合報告出爐

在《公教報》的面書頁及教區網站,昨天刊登了「家庭在教會及當代世界的聖召和使命」諮詢問卷綜合報告主要內容,這份問卷當時由李斌生主教帶領團隊分析及撰寫報告。

QuestionnaireReport

快速地看了一次,筆者想分享若干想法:

繼續閱讀

Epiphany – Twelve Days of Christmas

賢士來朝, 4世紀石棺雕刻

主顯節快樂……﹝?﹞

在香港教區及很多其他教區,主顯節被移到星期日。筆者其實不甚明白這有甚麼禮儀上、神學上,或牧民上的好處。反而,慶節的轉移往往帶來禮儀上及牧民上的困難。

繼續閱讀

香港領洗人數 (1953 – 2013)

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

教會宣傳福音,導引聽眾獲得信仰,並公開承認其信仰,準備人領受洗禮,從錯誤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連結在基督身上,好能因着愛慕基督而發展到圓滿境界。教會的工作,就是要使人心靈中與各民族的禮教文化中所蘊藏的美善:不僅不受損失,反而得到醫治、提高、而達於極致,使天主受光榮,魔鬼敗與,人類得幸福。﹝梵二教會憲章 n.17﹞

資料取自天主教香港教區‧教區檔案

筆者在看教區網站的教區檔案。以上是由 1953年到 2013 年共60年的領洗人數數據。筆者這時才知道,原來教區曾經維持每年一萬人領洗的歷史。

甚麼時候人數開始下降?1960’s。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功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