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白衣主日

復活節後的主日有很多名稱。現時最普遍的便是稱作復活期第二主日。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特別於這日紀念慈悲耶穌,所以也是慈悲主日。

傳統上,這一天也叫卸白衣主日。因為新領洗者在整個的復活八日慶期內都穿著領洗所接收的白衣,而到了這天便會把白衣脫下來,故此便稱作「卸白衣主日」 (Dominica in albis depositis)

英文有時也稱作 Low Sunday ,大概是因為在復活慶期的兩個主日比較,這一天自然比復活主日的慶典較為低調,故稱 Low Sunday。這也有時叫做「多默主日」 (Thomas Sunday),因為當日的福音是講述耶穌顯現給懷疑的多默,恢復他的信心。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 Caravaggio

在外語世界,這也被稱作 Quasimodo Sunday。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當天彌撒的進堂詠的第一個字來稱呼該主日,例如將臨期第三主日的 Gaudete Sunday, 四旬期第四主日的 Laetare Sunday。而 Quasimodo 這詞出於當天的進堂詠,取自伯多祿前書:

Quasi modo geniti infantes, rationabile, sine dolo lac concupiscite ut in eo crescatis in salutem si gustastis quoniam dulcis Dominus. (1 Peter 2:2)

應如初生的嬰兒貪求屬靈性的純奶,為使你們靠著它生長,以致得救 (伯多祿前書 2:2)

Quasimodo 進堂詠

Quasimodo 進堂詠

Quasi 一詞解作「如同……一樣」,進堂詠就是說我們追求這「屬靈的純奶」要好像初生的嬰兒追求乳汁一樣。小兒是埋身母乳B,佢肚餓的時候真的「唔係人咁笨」,十分瘋狂,如果不是媽媽去餵,沒有人可以擺平他,直至他找到媽媽才能安靜下來。反過來說,伯多祿宗徒的這書信就是要勸勉我們需要這種瘋狂的精神去尋求天主:不是在生活空閒時尋求,不是在 Facebook 給有關教宗的post 按個 like,而要整個生活只追求天主的精神。

這種整個人追求天主的精神,不僅限於空閒時間,不僅限於理智,也不僅限於感情;而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心情,無論我們明白與否都應該擁有的精神。在我們生活中有不如意的時候,也有我們不理解的時候,但我們都應有著這瘋狂的精神去找尋天主。就像聖奧斯定所說:「除非我們找到天主,我們的心絕不得到安定」

在日常生活中,使我們能夠預嚐到天國救恩的福份就是透過禮儀,即教會的公共敬禮。其中最高等級的就是彌撒聖祭。這是主耶穌於最後晚餐時囑咐宗徒們要繼續舉行下去的聖祭。主教有著神品聖事的完滿,因此主教舉行的禮儀亦是最為隆重及複雜。隆重的主教禮儀不是為了顯示某某主教的個人能力,而是藉著不同的標記表示著主教職務的重要性及彌撒聖祭的高貴:一切最終都是在反映著基督永恆大司祭的光榮。

因此鼓勵各位讀者,抽空出席即將舉行的主教大禮彌撒,由陳日君樞機主祭。

日期:2015年4月12日
時間:下午3時
地點:太子聖德肋撒堂
主祭:陳日君樞機

CardinalZenPontificalHighMass2015

陳日君樞機自首後

早前寫了一篇文章有關於陳樞機準備自首。筆者在該文提到,樞機是在政府拋棄公義之後,以公義代言人的身份,以罪犯的角色審判這個不公義的制度。

樞機自首後也沒有被扣留或繼續調查,當天就回修院去了。之後,他也寫了篇《寫在自首後》,內容也多多少少確認了我之前的想法。我認為大家應去看看樞機原文。

……

不過,我回到修院安靜坐下後,不能否認我心裡也稍有失望。「公民抗命」是三步曲:犯法、被捕、入獄。現在祇是自首,還沒有完成整個程序。不過我肯定警方會公正處理事件,我們還是有希望的。在上法庭承認犯法時,我們會有機會向大家宣講「真普選」是我們的權利,「真普選」為維持香港的傳統價值是多麼重要。我們自首的目的是被捕、被罰,是為申明我們不是為了無視法治而犯法,而是希望政府面對現在政制裡的一個大問題,拿出誠意實踐為維持法治所需,而在基本法中被肯定的真普選、真民主。

自首不是投降,是宣戰﹝樞機被捕被罰是為了宣戰﹞當然按「三子」的計劃這戰爭的第一步是絕對和平的,不包括威脅警察,不包括衝擊政府。

學生怕那計劃無效,把行動升級了,也提早取得了「佔中」計劃最終想達到的目的:喚醒人民。可惜無耻的政府還是無動於衷,至今還沒有表示一點誠意接納民意,反而動員一切邪惡的勢力抺黑民眾的運動,不顧前線警員的安危,冒險損害法庭的尊嚴,企圖用強權、用拖延、用卸責、用狡猾的手段來解決這個政治的問題。

……看來是時候檢討策略,保持實力(我們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重整隊伍,團結一致,繼續奮鬥!

自首不是投降,是宣戰!

寫在十二月四日

寫於陳樞機自首之前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筆者知道部分讀者未必很關心政治,關心的也未必支持公民抗命,支持的也可能不贊同現在的佔領運動。然而無論各人的立場如何,事實就是,陳樞機已準備好明天(12月3日)去自首。

筆者第一個聯想到的是聖若望福音對於耶穌苦難的敘述。先旨聲明,筆者絕對不同意將耶穌化為一個單純為窮人發聲,以改變社會為目標,最後卻失敗而被當權者殺害的革命者。這種以廿一世紀眼光看回公元初世紀的觀點是很膚淺的:因為這種看法首先將耶穌的超性的工作忽視了,也忘記了耶穌的十字架是他的勝利而非失敗1。然而筆者看到聖若望筆下的耶穌及今日的陳樞機的相同處,就是他們是在不公義的制度下,刻意地以一名無罪的公義代言人,審判這個不公義的世界。

當然耶穌的受難史應該由他和門徒的逾越節晚餐開始,然而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來自 J.S. Bach 的《聖若望受難曲》的開頭,就是如下:

繼續閱讀

講舊史:德國世青的Pater noster

科隆主教座堂內,相傳收藏著三位賢士聖髑的盒

科隆主教座堂內,相傳保傳著三位賢士聖髑的盒

筆者於2005年參加了的普世青年節前往德國科隆,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特來朝拜祂」﹝瑪2:2﹞。碰巧當年年初拉辛格樞機被選為教宗,在教宗故鄉之地參與世青又有另一層意義。第一次參加這些大型的國際教友活動,自然是十分興奮,尤其是可以和其他國家的青年教友一起祈禱、避靜、分享信仰,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