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樂山樂水》的命名考慮及天主教法典第300條

《樂山樂水》成立之初,筆者和其他作者都考慮過這裡的名字。筆者打算分享一下我們命名這網誌的考慮,包括意義天主教法典的問題。

BannerFirenze

《樂山樂水》名字出處

名字《樂山樂水》1 取自「論語.雍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筆者相信,智慧/知識 (sapiens),以及仁愛 (caritas)均是實踐天主教信仰的重要元素。

繼續閱讀

《樂山樂水》一周年

StPetersSquare_MW

各位讀者,

本周四(10月22日),適逢前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之慶日,為本網站的一歲生日。當天我們不會有慶祝,但會特別為每位一直支持《樂山樂水》的朋友,以及現在仍舉行中的世界主教會議祈禱、作克己。

若各位有任何的意向,歡迎在 Facebook comment 留言或私訊inbox我們。我們正和一位神父安排時間為讀者獻一台彌撒。我們會把閣下的意向在祈禱及彌撒中呈獻給天主。

同時,為了檢視過去一年我們的卑微工作,也歡迎各位讀者留言,給予我們一些意見,好讓我們也能繼續學習與改進。

主佑各位,
《樂山樂水》

《樂山樂水》的願景

不知不覺,《樂山樂水》也成立了差不多八個月。由起初一個星期也不到五十人看,到現在最高紀錄竟然一天差不多兩千個瀏覽,實在有點意想不到。早幾天筆者跟《樂山樂水》的另外幾位作者閒談,講到各自對《樂山樂水》的願景,筆者想也可跟各位讀者分享。

筆者和其他幾位作者對信仰的取態其實也比較傾向傳統 (這也頗為明顯的),強調需要以教會二千年的傳統看當代教會的各種需要和問題。筆者在認同梵二大公會議的教導之同時,認為要理解梵二必須由傳統教理出發,配合梵二的歷史背景來看,就是以一種「傳承詮釋法」(hermeneutic of continuity)去理解梵二。當然不是所有人也認同這種詮釋,也有不少人是以 Bologna School 的詮釋,或叫「斷裂詮釋法」 (Hermeneutic of rupture) 去看梵二,從而將教會史分為梵二前及梵二後:當然的結果就是有人支持梵二後的改革而推翻梵二前的習俗;也有人渴望保留梵二前的種種而抗拒梵二後的改變1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 這不是一言堂,不同主教的觀點可以相差很大。

筆者知道《樂山樂水》的讀者當中,有些喜歡這裡的文章;有些卻是抱著懷疑而來,想要找些問題文章出來,或要找出是誰在寫這些文章。筆者可不是聖師,也沒有甚麼專業的訓練,筆者的文章有著種種錯誤也是無可避免的,也期望著有人來指正。但無論讀者是否贊同《樂山樂水》的觀點,筆者認為理性的交流有其必要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