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薩拉樞機於「神聖禮儀2016」座談會致辭後感

[20160805 更新]: 官方中文譯本已正式出爐!請到這裡

花了好幾個晚上,和幾位「神人」合作,終於譯好了禮儀及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 (Robert Cardinal SARAH,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of Divine Worship and Discipline of Sacraments) 在7月初倫敦舉行的「神聖禮儀2016」(Sacra Liturgia) 開幕辭。稿件已交到大會指派的神長審批,翻譯小組的工作也暫告一段落。

CardinalSarah_SacraLiturgia2016

薩拉樞機 (圖: Sacra Liturgia 2016)

繼續閱讀

[圖片分享] 三台彌撒的異同

昨天的兩張圖片好像也很受歡迎。筆者決定今天又玩多一次「找異同」。

大家可去 Sacra Liturgia 看他們整個論壇的高清圖片集

以下是論壇中三台彌撒的圖片,示範著同一彌撒,同一羅馬禮的不同表達。大家不妨分享一下你們看到的異同。

CardinalSarah_SacraLiturgia2016_Consecration.JPG

2016年7月6日 薩拉樞機 – 主教大禮彌撒 – 羅馬禮普通形式

ArchbishopCordileone_SacraLiturgia2016_Consecration

2016年7月7日- 郭德麟總主教 – 主教隆重大禮彌撒 – 羅馬禮特殊形式

MonsignorNewton_SacraLiturgia2016_Consecration

2016年7月8日 – 牛頓蒙席 – 主教隆重大禮彌撒 – 羅馬禮安立甘傳統

聖禮部長薩拉樞機於特敬聖伯多祿聖保祿彌撒講道辭

在等候 Sacra Liturgia 2016 官方公佈薩拉樞機的開幕致辭的時候,我們不妨讀讀樞機在那天共祭彌撒的講道。原文刊於 Sacra Liturgia 2016 面書。我的重點[筆記]。沒有[筆記]足本譯文


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 Sarah)
聖禮部部長 (Prefect of the Congregation for Divine Worship And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講道辭
特敬聖伯多祿聖保祿彌撒
倫敦 — 2016年7月6日

CardinalSarah_SacraLiturgia2016.JPG

「耶穌即刻催迫門徒上船,在他以先到對岸去;這其間,他遣散了群眾。耶穌遣散了群眾以後,便私自上山祈禱去了。」[瑪竇福音 14:22-23a] 耶穌和門徒分開的時間就是他將自己專心投入祈禱的時間。門徒發現他們自己深入湖中,而在跟耶穌分別之外,他們還要面對著在怒海逆暴風中獨自掙扎求存的壓力。他們在日間時已啟程,但他們到了夜間還在水中,事實上,這是「夜間四更時分」。

這是人類共有的經驗,就是我們經常在生命中都有些時刻,感到耶穌看來跟我們很遠,而困難及苦痛的狂風大浪不斷地由四方八面衝擊我們。事實上,這是教會在歷史浪濤及每一個嘗試在掙扎及艱苦前行的信友生命的描繪。當這困難大得我們感覺不到天主的臨在,恐懼擴大,陰影驅之不散,生命的風暴變得更加嚇人。

繼續閱讀

《歷任教宗》九周年的一點反思

九年前,2007年7月7日,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了《歷任教宗》自動手諭,並附帶一封給全球主教的信函。讓全球拉丁禮司鐸能夠無須特殊批准地自由選擇按1962年版本及2002年版的《羅馬彌撒經書》舉行彌撒,稱前者為「羅馬禮特殊形式」,後者為「羅馬禮通常形式」。這一舉動,確認了所謂的新禮和舊禮彌撒都同是羅馬禮,只是表達形式有別。

這可算是羅馬官方推動「新禮儀運動」(New Liturgical Movement) 的重要一步。

感謝本篤教宗!感謝天主!

Gratias tibi, Papa! Deo Gratias!

PopeBenedictXVI_portrait-NataliaTsarkova.jpg

本篤十六世 (by Natalia Tsarkova, 2007)


碰巧,今年在英國的禮儀研究會 Sacra Liturgia 2016 ,聖禮部的薩拉樞機 (Robert Cardinal SARAH) 在開幕演說中表示,彌撒的方向應是向著(禮儀的)東方。不少人都懷疑這種方向的轉變是否改變了梵二的訓導。

說「向東舉祭」是違反《禮儀憲章》的說法真令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單看保祿六世的《羅馬彌撒經書》,禮書本身是預期神父向著祭台舉行彌撒,到某些時候才會按禮書規定轉身望著教友,例如在「弟兄們,請你們祈禱…」的時候。而薩拉樞機亦曾明言主祭及教友望著同一方向舉祭符合《禮儀憲章》。

禮儀方向的改變,怎樣也比不上整本禮書的改變。然而教宗本篤在解釋將傳統羅馬禮正常化時,他這樣說:

首先,有人懼怕這份文件削弱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權威,使是次會議的重要決定——禮儀改革——受到質疑。 這種恐懼是沒有根據的。

在這方面,我們必須重申:由 教宗保祿六世頒佈,並其後由若望保祿二世再出兩版的彌撒經書,顯然是感恩禮儀的通用方式 (Forma ordinaria), 而且將繼續如此。由若望二十三世在1962年、梵二之前授權出版,並在是次大公會議期間被採用的《羅馬彌撒經書》,由現時起,可採用為舉行禮儀的特殊方式 (Forma extraordinaria)。將《羅馬彌撒經書》的兩種版本說成「兩種禮儀」並不恰當。反之,這是同一禮儀的雙重應用。

——教宗本篤十六世 附於《歷任教宗》的信函

筆者認為很多有這種恐懼,源自他們錯誤理解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他們認為教會應分為梵二前及梵二後兩個階段,認為兩者有著決定性的分別。然而,教宗本篤多次指出,這種想法只是媒體的謊言,教會在會議前後的教導是一樣的,教理、禮儀、倫理都有著連貫性。

[補充] 有人說「向東」、「使用拉丁文」是後人扭曲梵二的意思?要記得的一點是:本篤十六世當年是以神學顧問的身份參與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那筆者認為他的觀點不是可以忽視的。

羅馬彌撒經書的兩個版本之間,並無矛盾。在禮儀史中,有成長和發展,卻沒有決裂。我們的前輩所視為神聖而 予以保存的事物,至今仍然是神聖的,且為我們亦是偉大 的——它們不可能突然被完全禁止或被認為有害。教會的信仰和祈禱所發展出的寶庫,我們務必加以保存,並讓它們享到應有的地位。

——教宗本篤十六世 附於《歷任教宗》的信函

就禮儀方向的一些個人感受

最近公私兩忙,陪孩子安睡後自己也經常倒在床上一睡到天明,所以近期真的少了寫文,各讀者請見諒。

言歸正傳。近日筆者在不同的彌撒中都有點個人感受,不約而同都跟禮儀方向有關。

PalmSunday2016_conscration


首先是日前在一台私人彌撒中當輔祭。那台彌撒是以面朝東方的形式 (ad orientem) ,並以拉丁文舉行的 (讀經除外),所以作為輔祭的我也自然地和神父一同面向祭台。 繼續閱讀

有關祭衣及手帶 — 一名神父讀者的見解

早前,筆者跟一個在歐洲的神父討論神父在彌撒中的禮儀服飾問題,內容圍繞著禮儀改革前後有沒有分別。這個討論源自有些人認為1970年的禮儀改革將一些從前的服飾廢除了,包括手帶及羅馬式祭披 (planeta);而禮儀改革後只會採用哥德式祭披(casula)。

SYV18G_OR-HM-14_GREEN

羅馬式祭披 (圖:Biretta Books)

eng_pl_Gothic-Chasuble-020-Z-642_9

哥德式祭披 (圖:Ars Sacra)

這位神父給我找來了幾段教會資料,講論現代羅馬禮的神父服飾,讓筆者有一點新的啟發。

繼續閱讀

面朝東方舉行彌撒——聖禮部長的建議

早幾天,一名熱愛禮儀的神父給筆者一篇文章。筆者讀後覺得也可以和各位讀者分享一下。

這文章原文是法文,是聖禮部長薩拉樞機 (Cardinal Robert SARAH) 的一個訪問。筆者的法語只限於「今晚打老虎」(Comment allez-vous?),唯有用英文譯文再翻譯為中文。雖然不是很理想,但也希望這譯上譯的文章能給大家一點反思。如果有法語專家的讀者,不妨修正筆者的翻譯。

CardinalSarah

薩拉樞機 (Photo: Alberto Pizzolli /AFP)

薩拉樞機可說是字字珠璣,他在很短的訪問中說出了很大的道理。很多意思其實已隱含在字裡行間。筆者的重點[評論]


問:最近幾個星期,你說希望看到聖體會「被理解為聖事中的核心聖事」。為甚麼呢?

薩拉樞機:我希望我們能夠在這課題上有更多的反省,去將聖體放在我們生活的中心。我留意到我們很多的禮儀都成了娛樂。很多時神父都不再以基督的祭獻去慶祝祂的愛,卻變成一個跟朋友的聚會、溫暖的聚餐、一個兄弟的時刻。為了尋找並創造有創意和慶祝氣氛的禮儀,我們便有危機將朝拜變得太過著重人,為求配合當刻的意向和潮流。一點一點地,教友被奪去了那賜予生命的禮物。對基督徒來說,聖體是生死大事!

問:如何將天主放在中心?

薩拉樞機:禮儀是我們跟天主相契合的大門。如果感恩慶典變成人的自我慶祝,那就非常危險,因為天主消失了。我們必須將天主放在禮儀的中心。如果人在中心,教會就變成了純粹屬人的團體,就如教宗方濟各所說的,變成 NGO (非政府組織的慈善團體)。如果相反,天主成了禮儀的中心,那教會就會重新獲得動力及生命力!「我們跟禮儀的關係中就是信德及教會的終向」拉辛格樞機[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曾這樣預言了。

pope-benedict-distributing-the-eucharist-to-a-child1

教宗本篤十六世送聖體

繼續閱讀

基督徒生活的節奏

老實說,香港人的生活真的很忙。單單工作及相關的通勤已佔了一天的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剩下來的十個小時多點,我們又要吃飯、和家人朋友相處、找點娛樂,結果連睡眠時間也被壓縮,大家在巴士地鐵經常看到上班族或學生累到睡著了。

作為香港人是非常忙碌,作為一個在香港生活的信友就自然有挑戰:周末總是朋友親戚聚會的時間、小孩子課外活動興趣班也總是在星期日上午。那裡主日的彌撒呢?平日的祈禱呢?這些都總是被遺忘的「節目」。就好像每當有重要電視節目要播出時,平常播的卡通片就要暫停播映來遷就。雖然我們都知道彌撒是很重要,不可以「走課」的,然而實際執行上又好像不太容易。

筆者也深同感受,也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嘗試平衡各方面的活動及休息。但對筆者而言,我們的信仰不只限於主日去聖堂參與彌撒,也不止於每天刻意抽出來的祈禱時間。聖多瑪斯說:「恩寵完滿本性」,如果我們連本性的生活都過得不好,我們怎能真的說自己過著充滿恩寵的信友生活?筆者願意分享一些堅守的原則,讓大家可以參考,建立一個健全的基督徒生活。

彌撒聖祭

彌撒聖祭是主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祭獻的不流血重現,這是我們救恩的實現。基督取了一個身體,再將此獻給聖父,以贖回人類。我們每周主日必定要參與彌撒,不只因為我們怕下地獄,不只因為這是教會四規之一,而同是也因為我們渴望參與主耶穌的祭獻。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我們必定要將主日從其他日子中刻意抽起,將這一天特意用作跟天主相遇的時間。耶穌曾說過:

「安息日是為了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馬爾谷 2:27-28)

正正因為基督徒生活的一切都來自十字架的祭獻,我們在一周中特別抽起一天來回到十字架的祭獻,就是主日的意義。這天讓我們重新領洗時我們的信仰宣示,讓我們不會在這天成為課外活動的人偶。

給男士們的一個建議:你一定要學懂輔彌撒。你要知道彌撒的基本程序,懂得幫神父準備祭台,懂得輔助神父舉行彌撒。這對你自己及你身邊的人都很重要。有機會再詳談。

FrCyrilLaw_CorpusChristi_2016.jpg

澳門教區劉偉傑神父在2016年聖體節於英國主持彌撒 (圖:Latin Mass Society, UK)

繼續閱讀

[影片分享]二戰期間的彌撒

以下片段是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對抗日本的太平洋戰役期間,在吉里巴斯 (Kiribati) 隨軍神師在一架吉普車的車頭上開彌撒。

可留意即使環境惡劣,神父照樣一絲不苟地按照禮規,穿好全套的祭衣、仔細地做足每一個禮儀動作。而參禮的軍人也在感恩經開始全體下跪,心無旁驁地參禮祈禱。

有時我們對彌撒感覺太熟悉,失去了應有的尊敬,希望這短片能夠提醒我們對彌撒的應有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