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耶穌顯聖容瞻禮–聖樂及禮儀

中學時期聽音樂時總有個疑問:究竟CD 中的彌撒曲或其他的聖樂作品是否真的可以在彌撒中詠唱。即使經常在書中讀到這些曲目在那些作曲家在世的時候是在禮儀中出現,但現實生活中卻很少這些機會。

到了後來,在外國的彌撒、互聯網的片段中慢慢理解到一些曲目純粹是作曲家以彌撒曲為題材,卻不能實際應用;也明白到有些曲目卻是真的在禮儀中能夠應用的。當然,親身在真實的禮儀中聽到這些悅耳的作品是令人十分感動的。

朋友告訴筆者有以下活動。筆者覺得各位音樂愛好者、堂區聖詠團成員都可以藉此活動,一面欣賞悅耳的音樂,同時更體驗到彌撒和傳統聖樂的配合如何實踐著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禮儀訓導:

聖樂越和禮儀密切結合,便越神聖,它能發揮祈禱的韻味,或培養合諧的情調,或增加禮儀的莊嚴性。——《禮儀憲章 112條》

Transfiguration_MissaCantata

耶穌顯聖容瞻禮彌撒
日期:2017年8月6日
時間:下午12:30
地點:九龍進教之佑堂
內容:唱經彌撒及降重聖體降福,當中將獻唱額我略讚 (Gregorian Chants)、及不同作曲家的聖樂作品。

《歷任教宗》十周年快樂!感謝天主!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 2007年7月7日頒布了《歷任教宗》(Summorum Pontificum) 自動手諭,同時致函所有主教,放寬了由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天主的教會》 (Ecclesia Dei) 對1969年以前生效的禮書的應用,讓所有拉丁禮神父能夠免卻主教的批准,舉行於1962年有效的禮書,包括彌撒經書 (Missale Romanum)、日課經 (Breviarium)及其他聖事典禮的舉行。

而在幾年後聖座再頒布《普世教會》 (Universae Ecclesiae),作為應用上述《歷任教宗》的指引,再一步放寬傳統羅馬禮儀在聖周的運用,讓神父及教友有更大自由使用禮儀革新前的禮儀。

PopeBenedictXVI_portrait-NataliaTsarkova

繼續閱讀

桑普爾總主教講道:凡一城或一家自相紛爭,必不得存立

美國俄勒岡州 砵崙 (Portland, Oregon) 桑普爾總主教 (Archbishop Alexander Sample) 自2013年中接手這教區以來,處處表現他對傳統聖樂及禮儀的熱愛。

於 2015年3月,他在自己的教區的一間隱修院舉行了主教大禮彌撒。他在講道中提到基督徒應保持團結及合一。

在講道的一開始,總主教引述了四旬期第三主日的福音,路加福音11:17 :

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一家一家的敗落。

繼續閱讀

拜年的啟發——禮儀的創新

農曆新年剛過,相信不少讀者都要拜年。其實拜年期間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都是大家互相祝賀幾句,閒話家常,吃吃過年食物,打打麻雀等等。有些家庭拜年時十分熱鬧,有些則無甚氣氛。如果問到為甚麼有些家庭拜年時氣氛冷冷清清,是因為家庭成員各人的關係都不密切,自然地各個成員都只是為了滿足祖父母的願望來吃飯,吃完就趕著離去。沒有人會認為沒有過年氣氛便要改變拜年活動:要改善的是各個家庭成員的關係。

改善了家人的關係,拜年時自然有氣氛;家人關係不好,你家裡有個私人影院也沒人來,來了也不是為拜年。

其實禮儀不也是一樣?我們為求增加信友歸屬感,經常問:我們的彌撒或禮儀要有甚麼變化才能吸引人?筆者認為這是問錯了問題。改善了信友跟基督的關係,彌撒不必改變也自然令人舉心向上;信友跟基督沒有關係,彌撒怎樣變也不會吸引信友。

liturgy-outfocused

當我們不斷問「要怎樣改變禮儀」,禮儀的真諦已模糊了。

繼續閱讀

[讀者來函] 神父解答: 9個「面朝東方」的誤解(二)

上星期Prudence分享了 Father Angel 有關「面朝東方」的來函,但只刊登第一部份,今天刊登餘下的內容,希望各位讀者看畢後也能好好咀嚼內容意思,並帶到祈禱與默想當中。以下用橘色的部份是Prudence認為值得深思的地方,誠邀各位讀者一起細味和作出反思。如果各位讀者對此文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問,也希望能解答各位心中的疑問,以免引致任何爭議。

同時,繼續歡迎各位讀者也來函分享,以示大公教會之多元。大家可將文章投寄到 mountainandwater2014@gmail.com,詳細內容可按這裡參閱。



6. 聖教會既不會以一位樞機的建議、也不會以教廷發言人的聲明來作為正式訓導

由於教會的禮儀是教會生活的高峰和泉源,因此,教會不會隨便頒布禮儀的法則和規定。相反,教宗聖父或有關聖部必定以正式的渠道作出修改或澄清,或通諭、或手令、或訓令等。因此,教會是不會因為一位樞機在一個會議上的建議,或教廷發言人的新聞稿作為正式的訓導,並要求信友跟從。建議只是建議,新聞稿更非用以澄清禮儀問題的方式。

繼續閱讀

靜默的力量——薩拉樞機談禮儀中的靜默

早前有神父給我分享了一個網頁,原來薩拉樞機 (Cardrinal Sarah) ——禮儀及聖事部部長又有新書,名為《靜默的力量——反抗嘈音霸權》。法文原文是 La Force Du Silence ,英文版好像要十一月尾才出版。

CardinalSarah

薩拉樞機 (Photo: Alberto Pizzolli /AFP)

著名網上博客 Father ZSandro Magister 都分別有介紹過這書,也有數段的英文翻譯。筆者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靜默的力量》是薩拉樞機跟Nicolas Diat 的訪問筆錄,內容似乎包括著教會現況、神聖禮儀等等議題。雖然當中樞機也有提到朝東獻祭的議題,但筆者今天卻想分享一下薩拉樞機就禮儀中的靜默的想法

聖十字若望說過:「靜默是天主的第一種語言。」然而現在不少信友都沒有經驗過被天主充滿的靜。教友在平時所參與的彌撒未能經驗靜默,所以他們不習慣在聖體前的那種令人震撼的靜默。

然而,樞機指出,靜默是神聖神儀的重要部分,甚至應被視為 sine non quo :沒有靜默便沒有禮儀。

以下是薩拉樞機對靜默的看法。我的重點[筆記]


問:在我們的拉丁禮儀中,你會給予「靜默」甚麼角色?你在哪裡見到它,而你怎樣調和「靜默」及「參與」?

薩拉樞機:在天主的偉大前,我們啞口無言。誰膽敢在全能者前說話?聖若望保祿二世在靜默中見到不同形式祈禱的本質,因為靜默蘊含一個朝拜的幅度,表現著「在不停地揭示自己就是愛的天主前,一個受造物面對面見到祂的無限超性 (infinite transcendence) 謙遜地接受自己的有限。」拒絕這可信賴的驚訝和朝拜(confident awe and adoration) 的靜默,就是拒絕天主自由地以祂的愛和臨在攫取我們。[拒絕靜默,就是拒絕天主愛的邀請。] 因此,神聖靜默是我們和天主相遇的地方;因為我們以正確的態度來到祂前,就是戰慄地站在遠處,卻同時有信心地懷有希望。我們神父必須重新學習對天主的敬畏,和我們跟他的關係中的神聖特質。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在天主的神聖前、和我們鐸職中無可比擬的恩寵前,懷著驚訝地戰慄。[樞機的這種說法,正正和應著瑪竇福音18章,那個遠遠站著不敢望天的稅吏,他戰慄地站在天主前,然而我們知道只要願意走向天主,我們就能接受慈愛。]

繼續閱讀

愛聖體和愛近人 — 十字架節反省及聖德蘭修女的啟示

大病初癒,連帶小孩子也病到不能上學,這兩三周好像有點荒廢了《樂山樂水》,實在有點抱歉!

早前在默想「光榮十字架」的奧秘,筆者是平信徒,最關注的當然是「光榮十字架」的牧民幅度,我們該如何實踐。另外,這也關係到我們該如何更有力量去以天主的愛去愛近人。

exaltationholycross

十字架的愛

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成全了「愛」。有些接近解放神學的人總把耶穌形容是一個失敗了的改革者,或祂是「革命尚未成功」便被權力殺死。這種想法錯了。瑪竇福音中,耶穌這樣說:

耶穌遂對他說:「把你的劍放回原處;因為凡持劍的,必死在劍下。你想我不能要求我父,即刻給我調動十二軍以上的天使嗎?若這樣,怎能應驗經上所載應如此成就的事呢?」 (瑪竇福音 26:52-54)

耶穌是自行決定祂要應驗經上所載,成為「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依撒意亞先知書 53:7; 彌撒中的 Agnus Dei /「羔羊頌」)。耶穌是全權控制著自己生死,祂以完全的自由將自己完全獻給父,以滿全祂對教會的愛。這就是十字架的意義,這是十字架的光榮。這就是聖歌 Crux Fidelis 為甚麼說十字架是「甜美之木」,因為這十字架是耶穌基督主動捨身的標記。

707px-Ghent_Altarpiece_D_-_Lamb

天主的羔羊自願捨身,成全了愛德 (Ghent Altarpiece by van Eyck)

繼續閱讀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6) — 後篇 + 個人總結

上文筆者答應過,會找一些對薩拉樞機的回應大家來研究一下。大家很關注的就是緊接着薩拉樞機在7月5日的演講,梵蒂岡新聞處在7月11日出了一篇新聞稿,大家也可下載 pdf,這也是香港教區禮委會在網頁頭版放的那張圖,如下:

HolySeePressOfficeCommunique20160711.jpg

內容可總括如下:

  1. 薩拉樞機強調彌撒聖祭的尊嚴、態度及朝拜是正確的。
  2. 有人誤以為樞機頒布了有關禮儀方向的新指引,在將臨期也不會有新的指引。
  3. 《羅馬彌撒經書總論》仍然有效,而其中第299條解釋了禮儀方向
  4. 教宗方濟各的意思是,羅馬禮普通形式仍然是西方教會的一般彌撒形式,而羅馬禮特殊形則不會取代普通形式的地位。 (must not take the place of the “ordinary" one)
  5. 以上的訊息是教宗在一次近期的會面跟薩拉樞機表達的。

筆者想分享一下這幾點的看法。

繼續閱讀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5)

上文中,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表達了他對現在教會禮儀的困惑:這困惑來自不少人心中對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誤解,導致梵二教導未能真正落實。在以下的部分,樞機願意分享他的幾個建議,讓教會、讓神職、讓平信徒重新出發。

CardinalSarah_SacraLiturgia2016

樞機就是在這最後的部分提到邀請他的司鐸兄弟於將臨期時開始朝東獻祭 (ad orientem),這建議引起了不同的反應,不少人感到驚喜,但更多人被嚇人跳。據某位當時在場的神父所說,當時西敏教區的尼古拉總主教 [更新:] 禮節司嚇得呆了一下,大概下巴都掉在地上。但要首先一提的是,在樞機的建議中,朝東彌撒仍屬次要,他首要的建議是要加強禮儀培育的質素深度。可見,樞機要求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禮儀參與,而並不是梵二後禮儀改革中,某些倡導者只著眼於改變禮儀,卻忽略了培育信友的信理及靈修。

薩拉樞機即使在建議的部分,亦呼應着他在講辭最起初對「神聖禮儀」的解釋,顯示他對禮儀的認知並非基於個人喜好,而是紮實於傳統的禮儀觀。


丁、今時今日,我們應怎樣邁向更忠實落實《禮儀憲章》?

按梵二眾教長本意,及梵二後所出現的不同情況來看,我希望提出一些實在的建議。它們是關於怎樣在現今世代更忠實地落實《禮儀憲章》。我雖身任禮儀聖事部部長,我全然謙遜地作為一位司鐸和主教來提案 [樞機明確地表明,他在這裡的呼籲是他以個人身份的呼籲,而非作為禮儀聖事部部長。這點令筆者想起教宗本篤十六世寫《納匝肋人耶穌》也是以個人身份,而非教宗身份去寫。這一點就看得出,樞機並不希望以權力壓人,反而願意讓禮儀的吸引力作主導。這謙遜的表現的確是所有禮儀人員都需要學習的:自己只是禮儀的僕人,讓禮儀在教會的心中發展。],但願它們在教會內能有利於推廣成熟的反省、學術研究,及良好的禮儀做法。

繼續閱讀

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 羅伯特.薩拉樞機 — 「邁向真確落實《禮儀憲章》」中文譯本 + 導讀 (3)

上文跟各位讀者分享了聖座禮儀聖事部部長薩拉樞機 (Cardinal Sarah) 願意大家先重溫禮儀的本質,明暸清楚才正式研究《禮儀憲章》,否則只會做成誤讀。

樞機在之後的篇章,將看看 1.Where were we ——教長們的意向、 2.Where are we ——教長們的意向至今如何被實踐、以及 3.Where can we go ——樞機的建議。今次讓我們先看會議教長們的意向:


乙、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長們有何意向?

我們必須更仔細地探究會議教長們的意向,尤其是如果我們今天渴求更忠於他們的意向。他們究竟意向藉著《禮儀憲章》帶來甚麼?

讓我們先由《禮儀憲章》的首段開始;該段開宗明義:

神聖公會議,既然計劃日漸加強信友的基督化生活,使可以改變的制度更適應我們現代的需要,促進一切有利於信仰基督人士的合一,鞏固一切召叫眾人加入教會的途徑。 (1節)

教宗若望廿三世主祭 Papal High Mass

讓我們記得當大公會議開始時,禮儀改革已是之前的幾十年的一個特點,而會議教長們已是對這些改革非常熟悉。他們不是毫無背景地,純理論地考慮這些問題。他們預期將會繼續那本身已開展了的工作而去考慮 “altioria principia,即聖若望廿三世在1960年7月25日所頒布的自動手諭《禮節指引》(Rubricarum Instructum) 中提到的禮儀改革中更高或更基礎的原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