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

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存在心中,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因為上主的手與他同在。(路加福音 1:66 — 6月24日洗者若翰誕辰彌撒)

不久前是洗者若翰誕辰的瞻禮,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了洗者約翰出生後,他的父親加利亞沒有跟隨家族習慣,而替新生兒取了天使給予的名字——若翰後,竟然馬上由啞吧變回能講說話,他的親戚驚奇不已,互相討這這孩子的將來。

Murillo - InfantJesus_JohnBaptist

The Holy Children with a Shell, B.E. Murillo (~1670)

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其實會發現若翰的出身一點也不簡單。按路加福音的記載:「猶太王黑落德的時候,阿彼雅班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是出於亞郎的後代,名叫依撒伯爾。二人在天主前是義人,都照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行事,無可指摘。」(1:5-6)

若翰不單出於一個虔敬的以色列人家庭,他是肋末後裔、司祭家族的一名長子。單純按這血統,若翰一出生就註定是一名以色列的司祭。若翰的出生可說是「名門正統」,可想而知,當眾人討論若翰說「這孩子將成為什麼人物啊?」,是對他有著何等的期待。

然而,天主卻有別的計劃……

繼續閱讀

小朋友望彌撒 – 筆者自述

筆者寫過的小朋友望彌撒系列 (例如這個這個),最常看見的讀者評論都是「作者肯定未有小朋友,所以才…..」大致都是覺得筆者自己還沒有生育小朋友,所以不會明白父母的艱辛,才輕易地做評論去指點父母該如何如何教育小孩。其實看見這類評論筆者是納悶的,為什麼都覺得筆者必須要有小朋友才有資格給予意見不然就是不夠中肯? 因為這類評論實在太多,而讀者會因為筆者的「身份」而先入為主覺得筆者的意見不聽也罷,所以今天筆者要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媽媽是怎樣帶我去望彌撒的。

children-in-church

小朋友參與禮儀

繼續閱讀

小朋友望彌撒 – 遠離那些魔鬼叔叔阿姨

筆者最近在聖堂旁觀了一件事件,讓筆者發現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望彌撒真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要面對的挑戰實在太多了。

pope-francis-and-mini-pope

可能連教宗也會對小孩子毫無辦法

事源筆者附近前排坐著一對夫婦,手抱著一個約一兩歲的小朋友。小朋友固然天真可愛,筆者有時也會忍不住在彌撒中分心多看小朋友幾眼 (笑)。那對夫婦其實已經很努力地在帶小孩,小朋友沒有玩玩具也沒有哭鬧,整個彌撒中都非常乖巧安靜,可是在彌撒後期在隔兩排後方有一個叔叔,竟然手拿著一個手套玩偶在逗小朋友玩,小朋友當然非常開心地目不轉睛地看著,甚至試圖想去往玩具的方向移動,而父母則要用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抱穩小孩而不讓他扭動想脫離控制


筆者其實長年都在同一聖堂長大,所以那叔叔也算是從小知道的,可能就是因為算是從小認識的長輩,所以他們逗小朋友玩父母也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也不能拒絕。畢竟長輩都只是疼愛小朋友喜歡小朋友才想要逗他們玩。而且環觀現在的風氣,大人逗嬰兒/小朋友實在是很常見的事了,就算沒有筆者看到「自備道具」的,普通也會對小朋友擠眉弄眼,聊天的。也許大人覺得只是很小的事情,就是看小朋友可愛和他們玩一下的「小事」而已。

繼續閱讀

故事、人生、信仰培育

日前聽了一個關於小童閱讀的講座,講者談及她認為如何作親子閱讀,以及選擇好的繪本圖書。當中講者表示,好的繪本圖書應幫助小孩子表達他自己的想法,但同時亦能讓他們學習現實。另一方面講者亦表示,我們不必太擔心小孩子能否「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

兒童文學本身是由成人寫作,他們寫作時都放進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小孩讀者看到故事的趣味,而成人則更能看到故事中的各種人生苦澀甘甜。小孩子看到魔法的奇妙,角色探險的刺激;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善惡及生命的起跌。我們不必期望小孩子看到故事中多個層次的意義,因為這需要的不是成人的解釋,而是人生的歷練。小孩子經歷了多些事情,就自然明白。

兒童文學如是,基督徒的人生亦然。

The Virgin and St. Ann

繼續閱讀

老生常談性教育?

picsart_12-15-10.33.01.jpg

這陣子生活真的很繁忙,抱歉還未能好好安排恆常寫文章。現分享前陣子在良友之聲的家長專欄內有關孩子的情性教育的小文章。這個課題看似老生常談,性應是情感的進一步表達方法,但成人往往未能好好地教育孩子這方面的知識。這不是單單生理知識的傳授。如果我們未能好好認識並管理自身的情緒,又怎能談性呢?


原文載於2016年11月良友之聲

性教育彷彿總是帶點禁忌。坊間一般的性教育只談器官認知、避孕、性病等等的性愛教育。然而,性教育應是全面的「情、性教育」,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父母在孩子的德育和情感教育上應有自主權,不能單靠學校,甚至「外判」給不良的社會媒體,灌輸偏差的資訊。父母和家庭正是孕育良好品格和心智成熟孩子的關鍵,正確的教導,亦有助提高兒童的自我警覺及自我保護意識。

父母常見的問與答

我從哪裡來?
小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就自然會問:「我從哪裡來?」這時,就是開始小孩子情性教育的好時機。
視乎小孩子的認知能力,父母可以簡單解釋嬰兒在母親體內成長的生理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應同時解釋,小孩子的出現是由於父母相愛,是天主降福這家庭的禮物。這方面比單純的生理知識更為重要,因為這在小孩子心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父母及天主都愛著自己。

對性好奇是「咸濕」嗎? 或是應毫無禁忌?
小孩子詢問與性相關的問題不是「咸濕」,而是他們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好奇。性敎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没有性,就没有家庭,社會也没有下代。但這也不代表講性就毫無禁忌。正正是因為性跟生命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我們更應教導小孩仔保護自己。

我們要教導小孩子尊重自己的身體,也要尊重别人的身體。小孩子要學懂保護自己,有些身體的部分是隱蔽的,不能讓外人碰觸,自己也不能碰觸別人的那些部分。這不是單單的生理教育,而是教導小孩以正確的方法愛自己、愛他人。 繼續閱讀

對痛苦的反思

甚麼是痛苦?人生在世,總少不免要面對不同形式的苦痛:生病、失敗、人與人的關係破列、身邊人的生離死別……正正因為人生苦難多,佛教思想中生老病死皆苦。連「生」在世上都已經是苦,配合他們有著輪迴的觀念,他們的目標就是要修行,最終脫離輪迴,不再經歷生和死。在現代社會,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多,但絕多數人也視痛苦為必定要擺脫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則是為自己爭取最大的享樂及盡量擺脫痛苦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痛苦在基督的行實、苦難、死亡、復活中,得到了全新的意義。當耶穌基督被問到一些人遇到意外身亡的人是為因為他們的罪時,他卻否定這種因罪過而意外死亡的說法 (路加福音 13:1-4);甚至在一次奇蹟之前,祂明確地說出拉匝祿的病苦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 (若望福音 11:4) 。

ga777_paralytic

耶穌的面容是圖中最痛苦的,祂承擔著眾人的痛苦

繼續閱讀

[讀者來函]可敬者安多妮安達.梅奧

編者H:讀者 Waverly 很慷慨地給我們翻譯了以下文章。小編看畢之後,只能嘆一句,自己的信德是多麼的小…… Ex ore infantium

由赤子乳兒的口中,你取得完美的讚頌 (聖詠8:3)


原文:Heather Konerman ;譯:Waverly

可敬者安多妮安達.梅奧 (Venerable Antonietta Meo)將自己的癌症病苦奉獻給耶穌, 她在世上只活了六年, 如果有朝一日她被封聖的話, 她將是天主教會最年輕的聖人(非致命, 是精修聖人)。

Antonietta_Meo

安多妮安達.梅奧在1930年12月15日生於義大利的羅馬。 三歲開始到天主教學校讀書, 人們都知道她是個善良且充滿喜悅的孩子。每當遇到窮人, 她總想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周濟他們。她在玩遊戲上特別聰明。

當她4歲的時候,父母發現她的右腿有個地方腫起來。他們起先以為只是因為摔跤後的小傷,再經過多次的就診之後,醫生最後告訴他們,安多妮安達腳上的腫脹是由於骨癌對身體的侵襲所造成的情況。五歲的她進行了截肢,後來裝上義肢,她又再回到學校學習。每到傍晚,她的媽媽會為她朗讀天主教教理,在這段時間,她也會寫信給耶穌,聖母瑪利亞和聖人們。她總共寫了100 封書信。她將這些信件放在她房間的耶穌聖嬰像座前,純真信賴在她心中,她相信晚上小耶穌可以讀信。在信中她告訴耶穌她所犯的罪,也告訴耶穌,要把自己奉獻給祂。

她的母親建議她,寫信給教過她的總會長修女姆姆,請求讓她能早點初領聖體。在1936年的耶誕節,她第一次領受了耶穌至聖聖體。在痛楚中,她用義肢支撐,在整台彌撒中,雙手合十虔敬地跪著。在她的身前放置了一封她寫的信,她告訴耶穌:「沒有祂的恩寵, 她什麼都做不到」

當越來越嚴重的身體病痛,使她再也不能從床上坐起來,她的腫瘤已經蔓延到全身各處。她把承受的所有的苦痛都奉獻給耶穌。在她的信中,她說將她的腿獻給耶穌:「疼痛就像一塊布料,越強越實在,價值越高」。在信中, 她請求耶穌降福所有她愛的人,請求耶穌給她承受痛苦的恩寵。 最後她寫下這樣的話結尾: 「禰的小女孩向禰送上許多許多的親吻。」

1937 年7月3號, 她離世的那個晚上,她請求她的媽媽不要哭,告訴媽媽,聖女小德蘭已經告訴她時辰已到。在微笑中,呼吸到最後一口氣,她安息主懷回歸父家,年僅六歲

2007 年12月17號, 教宗本篤十六世將她宣為「可敬的安多妮安達.梅奧」。她的一生是受苦孩童成聖的見證。 教宗說安多妮安達. 梅奧是信德和望德的榜樣, 我們該向她學習和跟隨她的良表。

可敬的安多妮安達.梅奧,為我等祈禱!


譯者後記:3 年前到羅馬旅遊,無意在一個教堂中看到一個小女孩的祈禱卡,祈禱內容義大利文,我完全看不懂,但是心中就是有種奇妙的渴望,要我把卡片帶走, 希望能夠知道這個清秀的小孩是誰?3年後我終於在網上看到介紹她的英文文章,瞭解了她的感人故事, 她將所有的痛苦慷慨的獻給所愛耶穌,短暫的生命充滿這信德和愛德的馨香,小小年紀,有這樣的聖德,真是另人佩服。希望她的故事帶給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啟發和鼓勵。

antonietta-meo-1.jpg

續談小孩子望彌撒

20160326-1-WalkingKid

有時候真的不到我們幾位《樂山樂水》的作者不服,我們其中幾篇最受歡迎的文章都是和小孩子參與禮儀有關。不久前筆者也帶著兩歲的兒子參與聖周六的復活節守夜慶典。大家也知道這一晚的禮儀是整個禮儀年曆的最高峰,也是最長的一晚禮儀。對於一個會走動卻未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小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磨練 (磨難?)。筆者也有少許經驗想跟各位分享,各位家長讀者不妨讀後也投稿分享一下你們的經驗及想法。

繼續閱讀

母親的微笑,是「贏在起跑線」的關鍵?!

wp-1457660514488.jpg

在網上看到一個韓國電視節目,其中有一個環節,讓媽媽和孩子被中間的「視覺懸崖」分隔著,天各一方,看看孩子面對著開心笑的媽媽,和木無表情的黑面媽媽的反應。孩子在那個情況可以無視眼前的障礙,克服恐懼,勇往直前呢? 繼續閱讀

子女行為失態又關我事?

wp-1457660517968.jpg

上篇談及母親如何未能欣賞小孩的心意,更不自覺地傷害孩子。很多時成人不能明瞭孩子的心思。不知道是大人太高深,還是孩子太單純?有時孩子就是單純的盡力希望為家庭作點貢獻,也會落得被罵被責怪的下場。在感情上,屢戰屢敗的還會屢敗屢戰嗎?事實是,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和安全感的人們,愈是會斤斤計較,和對別人的「眉頭眼額」所微微表現出來的情緒,異常地敏感。孩子的思念如果往往沒人關顧理解,他亦自然不懂得如何去化解不安的情緒。這些情感上的傷害必定會在生命中留下傷痕,日積愈累成為一些難以痊癒的內傷。這有可能會在其品行方面反映出來:如無理地發脾氣、自殘、哭、尖叫、坐立不安、身體無故的痛楚、尿床、肚瀉和暈眩等,不單影響到其自身與照顧者當下的生活,日積月累也大大牽動其性格發展,學習態度,社交能力,愛情觀等各方面,大大影響未來的生活。 繼續閱讀